热门土地

小麦病虫害

目前小麦病虫害已严重威胁到小麦的产量及农民的收入,病虫害的主要特点是常发性病虫居高不下,并且种类多、发生重、范围广;流行性和暴发性病虫发生频率增加,往往使防治工作措手不及;多种有害生物交织发生,并且传播速度快;有些具有暴发性的病虫已成为常发性的灾害性病虫。

      1   小麦病害介绍


      1、小麦白粉病

      由子囊菌亚门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2、小麦锈病

      有三种类型,俗语说:“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

      条锈病:由担子菌亚门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

      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叶锈病:担子菌亚门小麦隐匿柄锈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产生疱疹状病斑,也侵害叶鞘,但很少侵害茎秆或穗部。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

      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

      秆锈病:由担子菌亚门禾柄锈菌(小麦变种)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3、叶枯病

      真菌性病害。引起小麦叶枯病的病原菌有10余种,其中重要的有由雪腐镰孢菌引起的雪腐叶枯,小麦德氏霉菌引起的黄斑叶枯,小麦壳针孢菌引起的交孢叶枯,交链孢菌引起的交孢叶枯等。由于病原菌种类不同,表现症状也各不相同,差异十分明显。

      ①、雪霉叶枯(又称雪腐叶枯) 叶上病斑较大,暗绿色,水浸状,近圆形或椭圆形,发生在叶片边缘的多为半圆形。病斑中央黄白色,常有不明显的轮纹和粉色霉层,即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气候潮湿或早上露水末干时病斑边缘常生出白色呈辐射状菌丝层。后期病叶枯死。在穗上引起小穗轴变褐色腐烂,形成赤霉病。

      ②、黄斑叶枯 叶上病斑大小次于雪腐叶枯病,黄褐色,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中部黑褐色,上有不明显同心轮纹和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边缘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愈合,叶片枯死。

      ③、壳针孢叶枯 又称小麦斑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也为害茎部和穗部。为害时期以拔节至抽穗期为甚。叶片发病由下向上扩展,感病叶片初在叶脉间出现淡绿至黄色纺锤形病斑,后扩展连片形成褐白色大斑,上生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

      有时病斑为黄色条纹状,叶脉色泽黄绿色,形似黄矮病,但其条纹边缘为波浪形,并贯通全叶,严重时黄色部分变为枯白色,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有时病叶仅叶尖发病干枯,有时病叶很快变黄,下垂。病斑有时从叶鞘向茎秆扩展,并侵染穗部颖壳,使之变得干枯。

      ④、交孢叶枯 叶上病斑小型、卵圆形、梭形、不规则形,初期淡黄色,后变黄褐色。气候潮湿时病斑上生浓厚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愈合后,叶片枯死。

      4、赤霉病

      病菌无性态属半知菌亚门禾谷镰刀菌,有性态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玉蜀黍赤霉菌,为真菌性病害。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瘿,重者死亡。

      穗腐:小麦扬花时,初在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

      茎基腐: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至全株枯死。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1、2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

      5、小麦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包括散黑穗病、腥黑穗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在世界各国麦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华中和西南各省。

      散黑穗病:由担子菌亚门裸黑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穗部。病穗比健穗抽穗早,初抽出时病穗外包有一层浅灰色的薄膜,后薄膜破裂消失,露出黑色粉末。

      腥黑穗病:由担子菌亚门病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发生于穗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抽穗后至成熟期症状明显。病株全部籽粒变成菌瘿,菌瘿较健粒短胖。初为暗绿色,后变为灰白色,内部充满黑色粉末,最后菌瘿破裂,散出黑粉,并有鱼腥味。

      6、小麦纹枯病

      由半知菌亚门病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等多种症状。

      ①病苗死苗:主要发生在小麦3-4叶期,在第个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

      ②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下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

      ③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④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7、小麦根腐病

      真菌性病害。此病症状因气候条件而不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变褐甚至腐烂;严重时,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在分蘖期,根茎部产生褐斑,叶鞘发生褐色腐烂,严重时也可引起幼苗死亡。

      成株期在叶片或叶鞘上,最初产生黑褐色梭形病斑,以后扩大变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中央灰白色至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在空气湿润和多雨期间,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用手容易抹掉(与球霉病,颖枯病和叶枯病不易用手抹掉不同)。叶鞘上的病斑还可引起茎节发病。穗部发病,般是个别小穗发病。小穗梗和颖片变为褐色。在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也产生黑色霉状物,有时会发生穗枯或掉穗。

      种子受害时,病粒胚尖呈黑色,重者全胚呈黑色(但胚尖或全胚发黑者不一定是根腐病菌所致,也可能是由假黑胚病菌所致)根腐病除发生在胚部以夕卜,也可发生在胚乳的腹背或腹沟等部分。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央白色。此种种子叫“花斑粒”。

      8、小麦孢囊线虫病

      苗期至成熟期均可表现症状,而以穗部的症状最为典型,为害叶片及穗,叶片上产生长形至纺锤形棕褐色小斑点。

      在幼苗期,出现扭曲畸形症状,这与小麦粒线虫的寄生有联系。抽穗时病穗一也扭曲畸形,上部覆盖灰白色绒毛状菌丝体,暴露于光线或干燥条件下,病菌变黑,并产生分生孢子器。幼苗心叶皱缩、扭曲,叶色浅而肥嫩,叶尖常被裹在叶鞘内,新叶有时畸形发展。严重的萎缩枯死。

      在抽穗前,病株茎、节膨大而弯曲,叶片上偶尔发生有微小的圆形突起一一虫瘿。病穗表现短小,颖片张开,有芒品种,芒呈钝角状横出或扭曲,子粒部分或全部变为虫瘿。

      虫瘿比健粒短而粗,近球形,最初油绿色,后期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顶部有小钩,外形与小麦腥黑穗病粒相似,切开虫瘿,内含白色丝状物的线虫,如加水一滴,片刻即有线虫游出,成虫肉眼可以看见,虫体线形,两端尖,头部较钝圆。

      2   小麦虫害介绍


      1、小麦吸浆虫

      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麦红吸浆虫雌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左右,体桔红色。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触角细长,14节,雄虫每节中部收缩使各节呈葫芦结状,膨大部分各生一圈长环状毛。雌虫触角呈念珠状,上生一圈短环状毛。雄虫体长2mm左右。

      2、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麦田中的一种麦蚜,属于昆虫类,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

      一,主要集中在小麦背面、叶鞘及心叶处为害。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以成虫和若虫刺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麦苗被害后,叶片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后期麦株受害后,叶片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

      麦蚜的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麦长管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抽穗灌浆后,迅速增殖,集中穗部为害。麦二叉蚜喜在作物苗期为害,被害部形成枯斑,其它蚜虫无此症状。间接为害是指麦蚜能在为害的同间,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为害最大。

      3、麦蜘蛛

      麦蜘蛛又名红蜘蛛、火龙、红旱、麦虱子等,分为麦长腿蜘蛛、麦圆蜘蛛两种。麦长腿蜘蛛喜温暖、干燥,白天8、9点开始活动,以下午3-4点最盛;麦圆蜘蛛不耐干旱,以水灌麦田低洼湿润或密植麦田发生较重,多在早上8、9点以前和下午4、5点以后活动。麦蜘蛛危害后,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生长萎缩,重者干枯死亡。

      4、小麦叶蜂

      小麦叶蜂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

      3   小麦各时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一、   小麦播种期(10-01——10-16)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主要的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土壤处理和药剂综合拌种并举的综合防治策略。

      (一)农业防治 :

      1、种植抗病虫品种。

      2、清除杂草、深翻土壤、平整土地等措施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

      3、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轮作倒茬。

      4、选种晒种。播前晒种可杀死部分病虫,并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二)药剂防治:

      1、土壤药剂处理: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或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100~150ml,兑细土20~25㎏。

      2、种子药剂处理(包括包衣和拌种):

      ⑴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如用3%华丹种衣剂加40%的甲基异柳磷,既可防治地下害虫,又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

      ⑵药剂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毫升或40%辛硫磷乳油20毫升,加3%华丹50―60毫升或2%戊唑醇10―15毫升或2.5%适乐时15―20毫升兑水300—400ml均匀拌麦种10公斤,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

      3.2   二、   小麦苗期——冬期分蘖期(10-16——12-10)


      苗期主要病虫害是锈病、纹枯病、全蚀病、蚜虫、灰飞虱、叶蝉等传毒媒介昆虫。

      (一)、小麦病害

      1、小麦锈病  小麦出苗后15~20天,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果盾或思科进行防治,即亩用25%果盾水乳剂10-15ml或10%思科10g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发现一株防一片,发现一片防一块。

      2、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为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成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眼斑病,并向上发展,每亩用25%果盾水乳剂10-15ml或10%思科10g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或者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岗霉素40克兑水50公斤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3、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小麦苗期即能侵染,出苗后20~30天是侵染病高峰期。对于过去发生过全蚀病的地块,每亩用40%氟硅唑乳油25g兑水40-50公斤或10%思科水分散粒剂40g兑水40公斤,顺麦垄喷洒幼苗,能显着降低小麦穗期发病率。

      (二)、小麦虫害

      1、麦蚜 叶蝉灰飞虱除直接为害小麦造成减产外,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当虫株率超过5%时,应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3%高啶20ml喷洒一遍或用70%蚍虫啉10克,也可亩用2.5%精品髙福30ml顺麦垄喷雾,效果可达98%,并能兼治小麦红蜘蛛。

      2、地下害虫  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撒施毒土:亩用2%甲基异柳磷粉剂2公斤拌细土30~40公斤,拌匀后开沟施入麦垄内,可有效防治蛴螬、金针虫和小麦吸浆虫;也可亩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0.5公斤加水60~75公斤,顺麦垄喷浇麦根处,对蛴螬和金针虫有特效。

      (三)、小麦草害

      1、出苗后,应抓紧利用冬前的温暖天气,进行化学除草,这时除草省工、省时、省药,效果好。麦田杂草出土日高峰一般在麦播后15 --20 天,所以在小麦幼苗期(11月中、下旬)是化学防除杂草的最有利时期。

      2、11月中旬 -- 12月上旬,以播娘蒿、荠菜、米瓦罐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亩用75%苯磺隆干悬浮剂(盖阔)1 -- 1.8 g防治,也可亩用10%黄旋锄15g防治。

      3、以野燕麦、雀麦、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亩用10%禾极15g防治;6.9%骠马乳剂 60 ~ 70 ml防治;也可用10%的金旋锄15g防治。

      4、对猪殃殃发生严重的田块用20%使它隆乳油每亩50 ~ 60 ml或者10%黄旋锄15g进行防治。

      注意:以上药剂均兑水30 ~ 40 kg喷雾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喷药时一定要喷布均匀,做到不重喷、不漏喷,切忌草多多喷,没草不喷。对杂草过多、密度过大的田块应提早开展冬锄。冬锄除草效果不仅有利于保根增温,促进小麦安全越冬,而且为早春化除打好了基础,从而做到人工与化除相结合。

      3.3   三、   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次年02-25——04-01)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根病和丛矮病、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又一次浸染扩展高峰期,也是为害盛期。此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杂草的为害盛期,是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一个关键环节。返青-拔节期的重点是以防治麦田草、纹枯病、根腐病为主,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

      (一)、小麦病害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害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为病株率15%~20%,防治纹枯病可用25%果盾水乳剂每亩20ml兑水15-20公斤或亩用25%叶亮5-10g喷麦茎基部防治,间隔10~15天再喷一次。白粉病、锈病可亩用10%粉安15g或40%尙果2.5g—5g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也可用百丰达30—50ml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

      (二)、小麦虫害

      1灰飞虱:小麦返青后是灰飞虱传毒危害的第二个高峰期,此期应及时查治,以减轻丛矮病的发生,防治方法是亩用10%吡虫啉10ml加2.5%高效氯氟氰菊酯(农华髙福)30ml兑水15公斤喷雾;或者亩用1.8%瓜呱叫20—30ml。气温高时也可亩用3%高啶30—40ml进行喷雾。

      2、红蜘蛛:小麦单行33cm红蜘蛛200头以上时,亩用5%绿敏10--15ml或10%苯丁。哒螨灵(橙盛)30—40ml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或者亩用40%炔螨特(战红)20—25ml进行喷雾。

      3、麦叶蜂:亩用2.5%绿亮40—50ml进行喷雾防治,一般不需要单独防治,防治麦蚜时同时兼治即可。

      4、地下害虫:小麦被害率达3%以上时,亩用52.25%甘喜200—300ml灌根,也可毒土撒施或者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者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或者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灌根防治。

      (三)、小麦草害:在小麦拔节期,白天气温5°C以上,麦田阔叶杂草30株/㎡以上的地块需进行化除。

      1、以播娘蒿为主的麦田亩用10%黄旋锄15g均匀喷雾。

      2、以荠菜为主的麦田亩用10%苯磺隆(锄壮)均匀喷雾。

      3、以猪殃殃为主的麦田亩用10%金旋锄或黄旋锄进行喷雾。

      四、   小麦孕穗期(04-02——04--15)

      孕穗期防治重点以吸浆虫、麦蚜、麦蜘蛛,监测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等为主。

      此期主要是防治小麦吸浆虫,其防治策略是以蛹期防治为主,成虫防治为辅。

      3.4   五、   小麦抽穗期——扬花期(04-15——05-10)


      此期主要是吸浆虫、麦蚜、赤霉病、白粉病、散黑穗病及一些禾本科、阔叶杂草。

      (一)、小麦虫害

      1、小麦吸浆虫防治时期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可亩用52.25%甘喜15g或40%氧乐果30ml—40ml或高福30ml-40ml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2、麦蚜亩用10%吡虫啉WP25—30g或3%高啶30ml—40ml或40%氧乐果EC30ml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3、若蛹期未能防治,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亩用52.25%甘喜15—20g或者50%辛硫磷乳油50~75毫升喷雾防治。

      (二)、小麦病害

      小麦白粉病及散黑穗病可亩用10%粉安15g或思科10g或百丰达30ml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若天气预报有3天以上的连阴雨,应立即亩用10%思科50g或50%多菌灵或70%甲基拖布津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20~30千克,进行喷雾,可有效预防赤霉病的发生。

      禾本科、阔叶杂草及时人工拔除药治后的残余杂草,防治草籽成熟后落入田间继续危害。

      3.5   六、   小麦灌浆期——乳熟期(05-10——06-01)


      灌浆期--此期是多种病虫为害的高峰期,也是防治关键期,重点是麦穗蚜、红蜘蛛、白粉病、锈病,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由于此期各病虫发生时间相近,因此可进行病虫兼治。

      防治麦穗蚜可混配杀菌剂和叶面肥进行,达到一喷综防的目的。如果用药后7~10天如白粉病、锈病的病茎率达30%以上的地块,应进行第二次喷施防病药物和叶面肥。

      各个病虫害混发时一般多用50%多菌灵WP50g或70%甲基托布津WP50g或10%粉安15g加农华高福EC30ml或40%氧乐果EC同时加入一些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等)进行综合防治。麦田红蜘蛛发生严重时,亩用10%橙盛(苯丁·哒螨灵)30ml—35ml或者1.8%瓜呱叫10-15ml兑水15—20公斤喷雾,可有效地防治麦蜘蛛。

      3.6   七、   小麦成熟期(06-02)


      小麦成熟期是小麦丰产丰收的关键时期,该期要及时防治病虫害,在防治策略上以治疗为主,具有针对性,确保丰收。

      注解:各个产品的特点和作用机理

      1、思科、华丹、叶亮:主要成分是苯醚甲环唑,具有预防、治疗、铲除三大功效,超强内吸性,双向传导,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等特点。苯醚甲环唑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 抑制细胞壁甾醇的生物合成,阻止真菌的生长。 杀菌谱广, 叶面处理或种子处理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证品质。

      2、果盾:主要成分是戊唑醇,强内吸、快速渗透,双向传导,具有预防、治疗、铲除三大功效。采用先进的水乳剂型,稳定性、粘着性好,对环境友好。戊唑醇主要是对病原真菌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起抑制作用,一般主要是抑制麦角甾醇中间体的氧化脱甲基反应,特别是对2,4一亚甲基一二氢羊毛甾醇结构中14位碳原子上脱甲基反应的抑制。适用范围广,对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菌引起的病害均能有效地防治。

      3、宝亮、粉安:主要成分是多抗霉素(多氧清),抗生素类发酵制剂,安全环保,持效期长。对小麦锈病、白粉病有特效。其作用机理是干扰病菌细胞壁几丁质的生物合成芽管和菌丝接触药剂后,局部膨大、破裂、溢出细胞内含物,而不能正常发育,导致死亡。还具有抑制病菌产孢和病斑扩大的作用。

      4、尙果:主要成分是氟硅唑,具有最高活性的三唑类杀菌剂。预防、治疗、铲除三大功效于一体,对子囊菌、半知菌、担子菌引起的病害有特效。气主要是破坏和阻止病菌代谢过程中的麦角淄醇的生物合成,使细胞膜不能形成,而导致病菌死亡;对高等真菌病害效果好。

      5、甘喜:主要成分是52.25%氯氰·毒死蜱,是有机磷类和菊酯类复配制剂,杀虫活性高,击倒速度快,具有毒死蜱和氯氰菊酯的双重优点,以胃毒和触杀为主,兼有熏蒸作用。通过干扰害虫的神经系统,是害虫过度兴奋、麻痹而死亡。能同时防治多种害虫,且对某些害虫的卵具有杀伤力。

      6、农华髙福、绿亮:主要成分是高效氯氟氰菊酯,是一种高效、广谱、速效型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主要是作用于害虫的神经系统,是害虫过度兴奋、麻痹而死亡。

      7、高啶:主要成分是3%啶虫咪,具有极强的渗透和内吸作用,针对各类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效突出,以触杀和胃毒为主。其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接合部后膜,通过与乙酰受体结合使昆虫异常兴奋,全身痉挛、麻痹而死亡。

      8、瓜呱叫:主要成分是阿维菌素,属于干扰昆虫体内神经末梢信息传递的神经毒剂,与常见的药剂无交互抗性;杀虫谱广,能防治鳞翅目、双翅目、同翅目的害虫以及叶螨、锈螨等。渗透性强,持效期长。其作用机理是干扰害虫神经生理活动,刺激释放γ—氨基丁酸,抑制害虫神经传导。促使害虫迅速麻痹、拒食,2—4天后死亡。

      9、战红:主要成分是40%炔螨特,有机硫类杀螨剂,强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害螨、成螨、若螨均有良好的防效,对天敌无害。持效期长,不易产生抗性。

      10、绿敏:主要成分是5%唑螨酯,为高效、广谱苯氧基吡唑类杀螨剂。对多种害螨有强烈触杀作用,对幼螨活性最高,且持效期长。对其他药剂无交互抗性。

      11、旋锄、锄壮、禾极:主要成分是10%苯磺隆,属磺酰脲类内吸传导型芽后选择性除草剂,茎叶处理后可被杂草茎叶、根吸收,并在体内传导,通过阻碍乙酰乳酸合成酶,使其缬氨酸、异亮氨酸合成受阻,阻止细胞分裂,致使杂草死亡。

      4   小麦上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小麦上发生的常见病虫害有:吸浆虫、蚜虫、玉米螟、蝼蛄、小麦三锈、赤霉病、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为防止小麦苗期病害必须首先做好种子处理,方法有:

      1、拌种法。小麦拌种可以防治土传病害,主要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可用15%的粉锈宁可湿粉剂和6%的立克秀悬浮剂拌麦种。

      2、浸种法。据试验,小麦用微肥作种子处理,每亩可增产10%以上,少数地块增产20%-30%。但是,微肥的用量很少,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种子处理,锌肥每公斤种子用硫酸锌3-5克,浸种溶液浓度为0.02%-0.05%,浸种12小时,晾干即可播种。 硼肥浸种时,用0.01%-0.05%的硼砂或硼酸溶液浸种6-12小时;拌种时可加大溶液浓度。 钼肥每公斤种子用钼酸铵2-6克,先把钼酸铵用少量温水溶解,然后稀释到以淹没种子为度,同种子一起在缸或桶中搅匀,捞出在阴凉的地方晾干播种;浸种浓度为0.05%0.1%,按种子与肥液1∶1的比例,浸种12小时,捞出晾干播种。铜肥每公斤用0.6-1.2克硫酸铜,浸种浓度为0.01%-0.05%,浸泡12小时,捞出晾干即可播种。

      3、种子包衣。种子包衣是采取机械或手工方法,按一定比例将含有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缓释剂和成膜剂等多种成分的种衣剂均匀包覆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牢固的药膜。随着种子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牢固的药膜。随着种子的萌动、发芽、出苗和生长,包衣中的有效成分逐渐被植株根系吸收并传导到幼苗植株各部位,使种子及幼苗对种子带菌、土壤带菌及地下、地上害虫起到防治作用。药膜中的微肥可在底肥借力之前充分发挥效力。因此,包衣种子苗期生长旺盛,叶色浓绿,根系发达,植株健壮,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以下是小麦苗期针对具体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小麦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叶锈特或粉锈宁1000倍液进行防治。

      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秋苗期即能侵染,出苗后20~30天是侵染高峰期。对于过去发生过全蚀病的地块,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120~200克,对水50~60千克,顺垄喷洒幼苗,能显着降低小麦穗期发病率。  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秋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为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为褐色,并向上发展,在基部l~2节的叶鞘上形成许多椭圆形病斑,病斑腐烂后残留维管束组织,严重时可造成死苗。发病严重的地块,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150克,或5%井岗霉素水剂150~20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克,对水50~75千克顺垄喷施,效果良好。

      麦蚜:蚜虫除直接为害小麦造成减产外,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小麦齐苗后,特别是在黄矮病发生较重的地区,要积极做好田间调查,当蚜株率超过5%、百株蚜量达到10头左右时,应进行药剂防治。方法是:每亩喷撒1.5%乐果粉剂1.5~2千克,或者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久效磷乳油1500倍液顺垄喷雾,效果都很好并能兼治小麦红蜘蛛。

      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小麦出苗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片调查,当死苗率达到3%时,立即施药防治。

      1、撒毒土。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千克,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千克,或2%甲基异柳磷粉剂2千克,对细土30~40千克,拌匀后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可有效地防治蛴螬和金针虫;

      2、浇药水。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对水750千克,顺垄浇施,对蛴螬和金针虫有特效;

      3、撒毒饵。用麦麸或饼粉5千克,炒香后加入适量水和40%甲基异柳磷或50%1605乳油50克,拌匀后于傍晚撒在田间,每亩2~3千克,对蝼蛄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土蝗和蟋蟀近年来,这两类害虫发生量很大,常为害早播麦苗,可用90%晶体敌百虫50克,拌炒香的麦麸5千克,加适量水拌匀,配成毒饵,每亩撒施4~5千克诱杀。

      5   2016年小麦病虫害全国发生趋势分析


      5.1   一、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


      (一)全国小麦病害发生趋势

      白粉病发生面积1.2亿亩。其中,江苏沿淮、河南东部和中北部、山东中西部、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偏重发生,华北、黄淮、江淮的其他麦区,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中等发生,其他麦区偏轻发生。

      纹枯病发生面积1.1亿亩。其中,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和江苏的淮北和沿淮、沿江麦区,以及河南偏重发生,江淮、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西南、西北麦区偏轻或轻发生。

      叶锈病发生面积5000万亩,黄淮、江淮和华北南部偏重发生。叶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胞囊线虫病、病毒病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赤霉病发生面积1亿亩。其中,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沿淮及其以南、江苏沿江和苏南、浙江北部、上海沿海麦区有大流行的风险,长江中下游其他麦区、黄淮麦区有偏重流行的可能,华北和西南等麦区有中等流行的可能。

      条锈病发生面积约3700万亩。其中,湖北江汉平原及西北部、陇西南部及关中西部、甘肃陇南及陇中晚熟麦区、四川东北部沿江河流域、河南南部、新疆伊犁河谷东部及塔城盆地局部地区偏重流行,西南其他麦区、甘肃大部、陕西其他地区、河南大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其他麦区中等流行,安徽沿淮及其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南部和半岛地区、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麦区偏轻发生。

      (二)全国小麦虫害分析

      吸浆虫发生面积约3000万亩。其中,河北中南部、陕西关中中东部、河南北部及南阳、天津中等发生,华北、黄淮和西北其他麦区偏轻发生。

      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发生面积6000万亩。其中,河南、天津、陕西、宁夏中等发生,华北、黄淮、西北其他麦区偏轻发生。

      蚜虫发生面积2.6亿亩次。其中,山东、河北大发生,华北、黄淮的其他麦区、四川、宁夏偏重发生,长江中下游麦区大部、西南、西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

      麦蜘蛛发生面积1亿亩。其中,河南西部、山东中南部、山西南部等地偏重发生,华北、黄淮、西北大部麦区中等发生,江淮、西南大部麦区偏轻或轻发生。

      一代粘虫、灰飞虱、麦叶蜂、土蝗、麦茎蜂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白眉野草螟、瓦矛夜蛾等新发害虫在局部地区呈上升为害趋势。

      5.2   二、全国小麦病虫害发生预测依据


      (一)小麦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利于病虫害发生

      在2012年以来,条锈菌新致病类群“贵农22”在甘肃、四川等部分地区上升为优势类群,加速了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丧失。除长江中下游的扬麦、宁麦等品种对赤霉病表现较好抗性外,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和华北麦区主推品种多为赤霉病感病品种,且部分病害常发省赤霉病菌对常用药剂抗性进一步发展,北方高产品种跨区引种到江淮麦区,黄淮、江淮、长江中下游麦区播期推迟,致使赤霉病易感病期与春季连阴雨天气相遇概率高,加大了赤霉病流行的风险和程度。

      除山东省白粉病抗性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外,江淮、黄淮和华北主产麦区主栽品种对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主要病虫害的抗性普遍较差。近年来主产麦区麦田高肥水管理,致使群体大、田间郁闭,也有利于白粉病、赤霉病等病虫害的发生流行。

      (二)秋苗蚜虫和白粉病基数较高

      蚜虫大部麦区虫量接近常年、高于2014年同期。江淮、黄淮、华北和西北麦区普遍发生,发生面积1513万亩,与2014年基本持平。

      麦蜘蛛大部麦区螨量接近常年,低于2014年同期。黄淮、华北麦区发生面积694万亩,平均每尺单行虫量,河南、陕西、山西、安徽、山东、河北分别为14头、8.0头、7.6头、4.5头、3.7头、2.7头,与常年相近,山西比2014年增加5.6%,其他大部麦区比2014年减少18%-93%。

      吸浆虫大部麦区虫口密度明显下降。秋季淘土调查平均每小方虫量,北京为2头,河北、天津、陕西、河南、甘肃为1.1-1.9头,宁夏、山西为0.5头以下,与常年和2014年同期相比,大部麦区减少30%-60%。但仍有部分地区局部田块虫口密度较高,北京大兴、河北玉田、陕西长安每小方虫量最高分别为91头、43头和28头,北京大兴高于2014年的高密度点虫量。秋苗被害株率,黄淮、华北和西北大部麦区为0.3%-1.3%,与2014年同期相比,北京、河南分别增加225%、40.4%,其他地区偏低。

      条锈病秋苗发生面积小、总体病情偏轻。甘肃、宁夏、青海、陕西等西北秋苗主发区发生面积216万亩,是2001年以来最小的一年,各地多以单片病叶为主,局部早播麦田发病中心多。截至1月15日,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甘肃等省的冬繁区46个县(市、区)见病,比上年少11个县,见病面积6.5万亩,比上年增加25%。新疆阿克苏市零星见病,发生面积0.12万亩,平均病叶率为1.3%,重于2012-2014年同期。

      白粉病秋苗病情重于常年和2014年同期。甘肃省发病田块一般病叶率5%-10%,高于常年;陕西平均病叶率为1.5%,比2014年高15.4%;山西平均病叶率为2.5%,与2014年同期相近,是常年同期的1.8倍;宁夏南部山区、河南西部、山东胶东半岛等地零星见病,病情接近2014年水平。

      纹枯病秋苗病情轻于常年,河南等部分麦区重于2014年同期。黄淮、华北麦区普遍发生,发生面积918万亩,比2014年增加13.3%;平均病株率,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安徽分别为5.8%、3.7%、1.2%、0.6%、0.2%,大部麦区低于常年,与2014年同期相比,河南增加近1倍,安徽、山西、河北分别减少85.7%、30.2%、4.8%,山东持平。

      (三)气象条件对病虫害发生有利

      2015年冬季,黄淮、江淮、长江中下游、华北和西北冬麦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偏高,江淮、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麦区降水偏多,对北方麦区病虫害。

      2016年春季,大部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华北、黄淮中北部和西南大部降水偏少,对蚜虫发生有利;长江中下游至黄淮南部、西北东部降水偏多,其中安徽、江苏、上海、浙江西北部、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山东南部、陕西西部、甘肃大部、宁夏偏多2-5成,对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等病害春季流行和一代粘虫发生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