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土地

蛋鸡养殖技术

蛋鸡养殖环节中,最为关键的是雏鸡的选择。蛋鸡养殖作为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已经形成了完成的产业链。蛋鸡高效养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养殖成功与否,雏鸡是最关键的环节。


    如何选择蛋鸡雏鸡

    蛋鸡养殖环节中,最为关键的是雏鸡的选择。蛋鸡养殖作为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已经形成了完成的产业链。蛋鸡高效养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养殖成功与否,雏鸡是最关键的环节。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如何选择蛋鸡雏鸡以及正确选择蛋鸡雏鸡的关键措施.

    品种选择 

    海兰褐、罗曼褐等是国内外最优秀的褐壳蛋鸡品种;罗曼粉、海兰灰等是国内外最优秀的粉壳蛋鸡品种。一般而言,北方地区习惯于饲养褐壳蛋鸡。如果以卖精品蛋、品牌蛋为主的养殖者,选择“农大3号”这一品种就比较适宜。通常情况下,采食量大的褐壳蛋鸡饲养管理比较容易;采食量小,对营养要求较高的农大3号等饲养难度较大。初始养鸡的往往经验不足,最好选择容易饲养的褐壳蛋鸡品种。 

    种鸡场选择 

    究竟要选择哪家种鸡场,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看种鸡场的信誉度。对饲养某个种鸡场雏鸡2~3批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场)进行实地考察,看这些场(户)对雏鸡的质量、产蛋情况、服务情况的反馈情况,掌握目标种鸡场的鸡只情况。 

    (2)看种鸡场的位置。选择离村庄、化工厂、屠宰场、养殖场位置较远,符合国家对生物安全、防疫、治污的要求,具有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卫生合格证的正规种鸡场。 

    (3)看种鸡场的规模。对于种鸡场规模太小的鸡场,难以提供同日龄、同批次母鸡所产的种蛋入孵的商品雏鸡。而饲养规模太大的种鸡场,则会把不同日龄的种蛋混孵,造成鸡雏的种蛋来源不一,抗体水平不整齐,也容易带来多种致病微生物。所以,当养殖规模较大,一次性进雏鸡太多时,要考虑到种鸡场的规模,否则养殖效益会受限于种鸡场。 

    (4)看种鸡场的养殖档案。正规的种鸡场引种证明、每批次种鸡的日常管理都会有非常完整清晰的记录,查阅养殖档案资料,可对种鸡场的管理水准有一个大致的评价。 

    (5)看种鸡场与自己鸡场的距离。在保证种鸡场安全距离的前提下,运输时间越短越好,保证当天的雏鸡当天运到,否则长途运输会加大饲养难度。 

    (6)看种鸡场的种鸡情况。一是要关注种鸡场的种鸡日龄,看有没有32~45周龄的种鸡,这些“年轻”种鸡后代往往比较优秀;二是看种鸡引种时间,夏季酷暑、疫病流行时节引进的种鸡,一般都体质不太好;三是关注种鸡健康状况,多方了解该场白痢和白血病净化、马立克氏病免疫及老用户的反馈情况。 

    引进雏鸡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养殖者最好避免在炎热的4—7月引进鸡雏。一是天气炎热时节无论种鸡还是育雏,养殖难度都很大,育雏、育成鸡难以达标;二是体质相对较差,体重难以达标的鸡,恰恰赶上疫病容易流行的每年12月至来年4月,这些不利因素的叠加无疑会加大养殖风险。笔者认为,每年较冷的11月以后至来年的1月底引进鸡雏,不仅疫病风险小,而且育成的蛋鸡在整个产蛋高峰期,蛋价都在高位运行,一般养殖效益也相对较好。 

    引进鸡雏的状况 

    (1)查看鸡雏的均匀度。1日龄时雏鸡均匀度越高越好,以90%以上为好,低于70%的饲养难度会加大。 

    (2)看雏鸡的健康情况。一是看力道:提起雏鸡双爪,鸡能迅速“引体向上”把头抬到脚爪高度的为体质好的雏鸡,否则为弱雏。二是看硬度:用手拨动箱内的雏鸡头部,感觉硬且撞击手掌有力的为体质好雏鸡,否则为弱雏。三是看外形:健康的雏鸡眼明、毛齐、无残疾、肤色润泽、反应灵敏,凡是有残疾的,应坚决淘汰。四是听叫声:好雏鸡叫声响亮有力,而弱雏叫声凄惨低沉。


    1、制定育雏数量计划

    育雏数量应与育雏鸡舍、成年鸡舍的容量相一致,考虑到弱雏、公雏、疫病等因素,进雏数量应稍多于蛋鸡舍所容纳的成年鸡数量,可用公式进行推算:进雏数量=成年鸡位×1.08。进雏数量的多少,除受鸡舍容量、饲养管理、雏鸡质量等影响外,还应考虑到市场行情、资金多少等因素。

    2、制定饲养管理规程

    购进雏鸡前就应将育雏期间的饲养管理规程制定好,包括消毒、免疫、饲喂数量及次数、光照、温度、湿度、通风等,并严格执行。此外,还应做好各种记录的表格,并做好育雏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

    3、育雏季节的选择

    随着养鸡业的迅速发展和养鸡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各地专业性强的大型机械化商品鸡场陆续建成投产,由于实现了工厂化养鸡,能为雏鸡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全年任何季节都可以孵化育雏。尤其是密闭鸡舍,受季节的影响更小。但是在一些中小型商品鸡场以及专业户养鸡场,由于受设备条件的限制,鸡舍呈现开放或半开放式,尚不能完全人工控制养鸡环境条件,因此还必须选择适合的育雏季节。育雏季节不同,雏鸡所处的环境就不一样,其生长发育和成活率也有差异,对将来产蛋鸡的生产性能也有一定影响。一般说,春季育雏效果最好,初夏与秋冬次之,盛夏为最差。

    4、雏鸡供种场家的选择

    种鸡场的规模,饲养管理水平,孵化场管理及孵化技术是影响雏鸡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在订购雏鸡前应对种鸡场和孵化场进行摸底。要求种鸡无高致病性禽流感、马立克氏病、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病、传染性脑脊髓炎、白血病、白痢、副伤寒、霉形体等垂直传染性疫病,并有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种鸡场具备有关部门颁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防疫合格证》等相关证件,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同时,还要了解一下饲养该种鸡场蛋鸡的养殖场户的反映评价,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设。

    5、雏鸡品种的选择

    目前,我国饲养的蛋鸡品种占主导地位的是从国外引进的优良高产蛋鸡品种,主要是海兰系列、罗曼系列等。去年我国新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性能优良、适合我国饲养环境的峪口蛋鸡“京红1号”和“京粉1号”蛋鸡配套系,打破了长期以来蛋鸡品种受制于人、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格局,也是较好的选择。

    6、雏鸡健康状况的选择

    购进雏鸡时,应在种鸡孵化场对鸡苗进行健康状况的选择检查,主要采用“一看、二摸、三听”的步骤。一看为:用手轻敲出雏盘,观察鸡苗的表现,反应敏感,眼大有神或发出响亮叫声的,是健康雏鸡;而身体蜷曲,趴卧不动,无精打采的是病弱雏鸡。二摸为:用手轻握雏鸡,以食指和中指感触雏鸡的腹部,温暖柔和,富有弹性,脐带口平整,腹部不往肛门处伸张的为健康雏鸡;而腹部松驰无弹性或坚硬干瘪,脐部收口不平的为病弱雏鸡。三听为:叫声清脆响亮,富有美妙乐感的为健康雏鸡;而叫声微弱尖细,有气无力的为病弱雏鸡。

    蛋鸡群生长发育调控措施

    后备鸡群体型、体重的达标与否及、均匀度的高低,性成熟的早晚直接影响产蛋性能的高低和好坏。以下谈谈后备鸡在饲养过程中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及一些管理措施,具体来了解一下:


    鸡的骨骼在最初10周内生长迅速,8周龄雏鸡骨架可完成75%,12周龄完成90%以上,之后生长缓慢,至20周龄骨骼发育基本完成。体重的发育在20周龄时达全期的75%,以后发育缓慢,一直到36~40周龄生长基本停止,40周龄后的增重仅是脂肪。


    在生产中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是胫长达标而体重偏轻的鸡群,产蛋早期往往蛋重偏小;胫长不达标而体重超标的鸡群,会发生严重的输卵管炎或脱肛现象,死淘率高;胫长和体重同时超标时,料蛋比增高。试验表明,5周龄体重与产蛋期各主要性能指标呈正相关,即各产蛋性能指标越高,存活率越高;10周龄体重对早熟性有中等程度相关;16周龄体重的均匀度与产蛋持久性及存活率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根据体型体重的发育特点及体重与产蛋期各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在饲养管理上应着重抓好育雏早期的体重增长、8周龄前的胫长生长和8~12周龄胫长和体重的生长,力争使鸡群的胫长达标且均匀度达90%以上,体重达标且均匀度达80%以上。


    早期分群整群,进行高营养育雏:在进雏时,将雏鸡强弱分开,即把弱雏或个别体重偏小的放在温度偏高的育雏笼上层,体壮有力,叫声清亮的放在中下层。如果整群鸡体况偏弱,可将室温调至比正常情况下高1~2℃。同时,注意通风换气,并保持一定的湿度。为使育雏期体重达标,可将饲料营养适当提高(即代谢能不低于11.98兆焦耳/千克,粗蛋白质不低于20%),进行高营养育雏。如果在4周龄内生长状况良好,可按正常营养标准换料饲喂。此方法育雏,5周龄时,通过观察,除个别弱雏外,其余全部的绒毛能脱换为羽毛。6周龄时抽样检测,一般均能达标甚至超标。


    适时分群整群,及时调整营养:据鸡体型体重的发育特点,结合免疫接种、转群等,在4周龄、8周龄和12~16周龄进行3次分群整群。4周龄时挑出低于平均体重10%的鸡只,继续饲喂高营养育雏料至8周龄,至体重达标为止;对于体重超标的鸡群,及时更换后备料或减少饲喂次数和饲喂量,也可在饲料中每吨添加氯化胆碱500g,直至体重符合标准为止。到第8周龄和12周龄用同样方法进行第2、3次分群整群。注意,对于弱雏和体重偏小的鸡育雏料一般喂至10周龄,最晚不能超过12周龄,同时可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


    通过光照控制性成熟,使其与体成熟同步发育:适时增加光照是刺激产蛋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开放式或半开放式鸡舍,如果在育成后期(14~20周龄),光照时间不少于13小时,都有可能发生早产现象。但有时由于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使产蛋推迟或提高。为促其产蛋,只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应进行光刺激:①体重达开产体重时,以增加光照来刺激其产蛋,促使卵泡的形成,抑制体型体重的继续生长,从而提高整个产蛋期的产蛋量和蛋料比。②当群体产蛋率达5%时,及时给于光刺激,以满足其生殖发育的需要。③如果是轻型蛋鸡达20周龄时仍未见蛋,应及时给予光刺激来提高产蛋量。注意,要将育成料及时转换为产蛋前期料(含2%钙)或产蛋高峰料。


    此外,在整群和光控制的同时,注意要合理的免疫接种、预防用药、定期的消毒等,为鸡群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达到防病灭病。实验表明,对后备鸡群进行一系列管理,可使蛋鸡在整个产蛋期,各个生产性能指标均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整个产蛋周期产蛋率的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体重控制:由于鸡的骨骼在最初10周内生长迅速,8周龄雏鸡骨架可完成75%,12周龄完成90%以上,之后生长缓慢,至20周龄骨骼发育基本完成。体重的发育在20 周龄时达全期的75%,以后发育缓慢,一直到36~40周龄生长基本停止。


    限饲:为避免出现胫长达标而体重偏轻或胫长不达标而体重超标的鸡群,在育成期就要对鸡群进行适当的限制饲养。一般在8周龄时开始,进行限量或限质。生产中多采用限量法,可保证鸡食入的日量营养平衡。限量法要求饲料质量良好,必须是全价料,每日将鸡的采食量减少为自由采食量的80%左右,具体喂量应根据鸡的品种、鸡群状况而定。


    光照控制性成熟:为避免出现早产、蛋小、脱肛、推迟开产现象的发生,在育成期必须控制好光照。为促其产蛋,只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应进行光刺激。①体重达开产体重时,以增加光照来刺激其产蛋,促使卵泡的形成,抑制体型体重的继续生长,从而提高整个产蛋期的产蛋量和蛋料比。②当群体产蛋率达5%时,及时给于光刺激,以满足其生殖发育的需要。③如果是轻型蛋鸡达20 周龄时仍未见蛋,应及时给予光刺激来提高产蛋量。


    蛋鸡体形体重的发育特点及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1.鸡的骨骼在最初10周内生长迅速,8周龄雏鸡骨架可完成75%,12周龄完成90%以上,之后生长缓慢,至20周龄骨骼发育基本完成。体重的发育在20周龄时达全期的75%,以后发育缓慢,一直到36~40周龄生长基本停止,40周龄后的增重仅是脂肪。

    2.在生产中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是胫长达标而体重偏轻的鸡群,产蛋早期往往蛋重偏小;胫长不达标而体重超标的鸡群,会发生严重的输卵管炎或脱肛现象,死淘率高;胫长和体重同时超标时,料蛋比增高。

    3.荷兰优利公司研究人员完成的一项试验表明,5周龄体重与产蛋期各主要性能指标呈正相关,即各产蛋性能指标越高,存活率越高;10周龄体重对早熟性有中等程度相关;16周龄体重的均匀度与产蛋持久性及存活率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体型体重的发育在生产中的调控管理措施

    根据体型体重的发育特点及体重与产蛋期各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在饲养管理上应着重抓好育雏早期的体重增长、8周龄前的胫长生长和8~12周龄胫长和体重的生长,力争使鸡群的胫长达标且均匀度达90%以上,体重达标且均匀度达80%以上。

    1.早期分群整群,进行高营养育雏:在进雏时,将雏鸡强弱分开,即把弱雏或个别体重偏小的放在温度偏高的育雏笼上层,体壮有力,叫声清亮的放在中下层。如果整群鸡体况偏弱,可将室温调至比正常情况下高1~2℃。同时,注意通风换气,并保持一定的湿度。为使育雏期体重超标至少达标,可将饲料营养适当提高(即代谢能不低于11.98兆焦耳/千克,粗蛋白质不低于20%),进行高营养育雏。如果在4周龄内生长状况良好,可按正常营养标准换料饲喂。此方法育雏,6周龄时抽样检测,一般均能达标甚至超标。再则此方法育雏,5周龄时,通过观察,除个别弱雏外,其余全部的绒毛能脱换为羽毛。

    2.适时分群整群,及时调整营养:据鸡体型体重的发育特点,结合免疫接种、转群等,在4周龄、8周龄和12~16周龄进行3次分群整群。具体方法是:4周龄时挑出低于平均体重10%的鸡只,继续饲喂高营养育雏料至8周龄,至体重达标为止;对于体重超标的鸡群,及时更换后备料或减少饲喂次数和饲喂量,也可在饲料中每吨添加氯化胆碱500克,直至体重符合标准为止。到第8周龄和12周龄用同样方法进行第二、第三次分群整群。但要注意的是,对于弱雏和体重偏小的鸡育雏料一般喂至10周龄,最晚不能超过12周龄,同时可适当添加多维素的用量。

    3. 通过光照控制性成熟,使其与体成熟同步发育。

    适时增加光照是刺激产蛋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开放式或半开放式鸡舍,如果在育成后期(14~20周龄),光照时间不少于13小时,都有可能发生早产现象。但有时由于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使产蛋推迟或提高。为促其产蛋,只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应进行光刺激:一是体重达开产体重时,以增加光照来刺激其产蛋,促使卵泡的形成,抑制体型体重的继续生长,从而提高整个产蛋期的产蛋量和蛋料比。二是当群体产蛋率达5%时,及时给于光刺激,以满足其生殖发育的需要。三是如果是轻型蛋鸡达20周龄时仍未见蛋,应及时给予光刺激来提高产蛋量。值得注意的是,要将育成料及时转换为产蛋前期料(含2%钙)或产蛋高峰料。

    4.在整群和光控制的同时,加上合理的免疫接种、预防用药、定期的消毒措施等,为鸡群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达到防病灭病。

    实验表明,通过对后备鸡群的一系列管理,结果在整个产蛋期,各个生产性能指标均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整个产蛋周期产蛋率的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