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土地

鳝鱼养殖及病虫预防处理

鳝鱼又名黄鳝。体细长呈蛇形,体长约2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头粗尾细,体表有一层光滑的粘膜保护去,无鳞,色泽黄褐色,体则有不规则的暗黑斑点,各鳍不发达基本消失,全身只有一根三棱刺,刺少肉厚。肉嫩味美。

    鳝鱼

    又名黄鳝。体细长呈蛇形,体长约2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头粗尾细,体表有一层光滑的粘膜保护去,无鳞,色泽黄褐色,体则有不规则的暗黑斑点,各鳍不发达基本消失,全身只有一根三棱刺,刺少肉厚。肉嫩味美。

    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质水底层,在中国各地均有生产,以中国长江流域、辽宁和天津产量较多,产期在6-10月,以6-8月所产的最肥。广泛分布於亚洲东部及附近之大小岛屿,西起东南亚,东至菲律宾群岛,北起日本,南至东印度群岛。

    形态特征

    黄鳝体细长圆柱状呈蛇形,体长约2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部膨大长而圆,颊部隆起。口大,端位,吻短而扁平;口开於吻端,斜裂;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甚小,隐於皮下,为一薄皮所覆盖。鳃裂在腹侧,左右鳃孔于腹面合而为一,呈倒“V”字形。鳃膜连于鳃峡。鳃常退化由口咽腔及肠代行呼吸。无鱼鳔这类辅助呼吸的构造,而是由腹部的一个鳃孔,口腔内壁表皮与肠道来掌管呼吸,能直接自空气中呼吸。

    体裸露润滑无鳞片,富黏液;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仅留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生活时体呈黄褐色,侧线完全,沿体侧中央直走。体背为黄褐色,腹部颜色较淡,全身具不规则黑色斑点纹,黄鳝的体色常随栖居的环境而不同。体鳗形,鳍无棘,背鳍、臀鳍延长,与尾鳍相连,无腹鳍,或者小如存在为喉位。 [1] 

    栖息环境

    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生活于水体底层,主要栖息於稻田、湖泊、池塘、河流与沟渠等泥质地的水域,甚至沼泽、被水淹的田野或湿地等皆可见其踪迹。喜钻洞穴居。黄鳝洞长约为体长的3倍左右,洞内弯曲交叉。每个沿穴一般有两个以上洞穴。洞穴出口常在接近水面处,以便它将头伸出呼吸空气。 [1] 

    生活习性

    黄鳝日间喜在多腐植质淤泥中钻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夜行性,口腔皮褶可行呼吸作用,故可直接呼吸空气。冬季与乾季时,会掘穴深至地下1-2公尺,数尾鱼共栖。鳃不发达,而借助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作为呼吸的辅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气;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贫乏时,也能生存。出水后,只要保持皮肤潮湿,数日内亦不会死亡。 [2] 

    黄鳝为肉食凶猛性鱼类,多在夜间出外摄食,能捕食各种小动物,如昆虫及其幼虫,也能吞食蛙、蝌蚪和小鱼。黄鳝之摄食多属啜吸方式,每当感触到有小动物在其口边,即张口啜吸。是以各种小动物为食的杂食性鱼类,性贪,夏季摄食最为旺盛,寒冷季节可长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繁殖方式

    黄鳝生殖季节约在6-8月,在其个体发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转的特性,即从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时都是雌性(即体长在35厘米以下的个体的生殖腺全为卵巢);产卵后卵巢逐渐变为精巢;体长在36-48厘米时,部分性逆转,雌雄个体几乎相等;成长至53厘米以上者则多为精巢。黄鳝产卵在其穴居的洞口附近,产卵前口吐泡沫堆成巢,受精卵在泡沫中借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上发育,雌雄鱼都有护巢的习性。

    卵大,卵径约2-4毫米,金黄色,富弹性。产卵时成鱼吐泡沫,在洞口积聚成团,卵量较少,不产于泡沫中,产在巢里,约7-8天可孵出幼鱼。生殖腺左侧发达,右侧退化。具有性逆转现象,体长在200毫米以下的个体其生殖腺全为卵巢;体长220毫米左右开始性逆转;体长360—380毫米时,雌雄个体几相等;360毫米以下的,多数为卵巢;380毫米以上的个体多数为精巢;成长至530毫米以上的个体,则全部为精巢。黄鳝自胚胎期到成熟都是雌性,只能产卵;在产卵以后,卵巢渐转为精巢,以后就产生精子。怀卵量少,体长500毫米的雌体,怀卵500-1,000粒,分批产出。刚孵出的幼鱼具有胸鳍,鳍上布满血管,经常不停地扇动,成为幼鱼的呼吸器官,稍长即行退化。当年幼鱼只能长到200毫米以内,2冬龄鱼才达性成熟,体长约340毫米。

    主要价值

    食用

    为经济性食用鱼,一般以活鱼贩售,市场上的黄鳝多是人工养殖,以南部养殖较多。在台湾多以切片油炒食之;在华人地区视为补血强壮剂。黄鳝肉嫩味鲜。营养价值甚高。每1百克鳝鱼肉中蛋白质含量达17.2-18.8克,脂肪0.9-1.2克,钙质38毫克,磷150毫克,铁1.6毫克;此外还含有硫胺素(维生素B1)、核黄素(B2)、尼克酸(维生素PP)、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黄鳝不仅被当作名菜用来款待客人,近年来活运出口,畅销国外,更有冰冻鳝鱼远销美洲等地。黄鳝一年四季均产,但以小暑前后者最为肥美,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1] 

    药膳

    黄鳝不仅为席上佳肴,其肉、血、头、皮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等功效。黄鳝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治虚损之功效,民间用以入药,可治疗虚劳咳嗽、湿热身痒、肠风痔漏、耳聋等症。黄鳝头煅灰,空腹温酒送服,能治妇女乳核硬痛。其骨入药,兼治臁疮,疗效颇显著。其血滴入耳中,能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滴入鼻中可治鼻衄(鼻出血);特别是外用时能治口眼歪斜,颜面神经麻痹。

    【性能】味甘,性温。归肝、脾、肾经。能补气血,强筋骨,除风湿。

    【应用】

    1.用于气血不足,体倦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眼花。可用本品同猪瘦肉、黄芪等煮熟后,饮汤食肉。

    2.用于治疗久痢、便血或内痔出血。可用本品焙干研末,加红糖调味服。或用本品煮熟、调味,食肉饮汤。

    3.用于久患风湿,肢体酸痛,腰脚无力。可与杜仲、桑寄生、五加皮配伍,煎汤服。

    毒性

    黄鳝的血液有毒,误食会对人的口腔、消化道黏膜产生刺激作用,严重的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使人四肢麻木、呼吸和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 [1] 

    鳝鱼血清有毒,但毒素不耐热,能被胃液和加热所破坏,一般煮熟食用不会发生中毒。民间用鳝鱼血治病,是否为血中毒素的作用所致,尚待深入研究。

    人工养殖

    黄鳝的活动习性是昼伏夜出,即白天静卧洞内,晚上出洞觅食。可根据此习性进行夜间捕捉。黄鳝的鳃呈退化状态,主要依靠表皮和辅助呼吸器官直接从空气中呼吸氧气。因此在氧气含量很低的水中也能正常生活,据此,人工养殖的密度可以加大。黄鳝体表的粘液丰富,只要保持体表潮湿,就不会死亡,因此运输十分方便。黄鳝的食性以底栖动物性食物为主,如水蚯蚓、螺蚌、蝌蚪、小型鱼虾等。另外也摄食一些腐屑和藻类、瓜菜等。

    黄鳝的繁殖习性有许多特殊之处。雌黄鳝生殖腺左右大小不一,右侧发达,左侧退化。一般2龄鱼可达性成熟。黄鳝繁殖最大的特点是有“性逆转”现象。从胚胎期间到第一次性成熟是雌性个体,产卵后的卵巢逐渐变为精巢,第二次性成熟时则排出精子,以后终生为雄性。若以黄鳝的长度来划分,则体长在22厘米以下者全为雌性;36厘米左右,雌雄个体数各占1半;53厘米以上的个体,则全部为雄性。黄鳝的产卵期在4-8月,怀卵量较少,一般为500粒左右。产卵时亲鱼常在其穴居的洞口吐泡沫,卵就产在洞口附近的水生植物根部或石缝间,泡沫有保持鱼卵的作用。受精卵一般8天左右孵出幼鱼,孵出后12天左右,幼鱼可主动游泳、觅食,这期间的幼鱼靠雌雄亲鱼保护,依靠卵黄囊营养。

    黄鳝的生长较缓慢,1龄鱼可长至20厘米,2龄鱼长至30厘米,3龄鱼可长至40厘米。人工养殖的黄鳝,其生长速度与饵料充足与否有关,在饵料充足的情况下,一般要比自然界中生长得快。

    黄鳝的活动与水温有密切关系,其生长的适宜水温是15-30℃。水温低于10℃时停止摄食,进入冬眠;水温开至15℃以上,开始正常捕食;当水温超过30℃时,钻入洞穴度夏。  

    静水池饲养

    静水池饲养的特点是水体交换量小,池底有泥土供黄鳝打洞或人工设置物体供黄鳝栖息。

    饲养池的位置选择应是背风向阳,有良好水源,形状可长方形或椭圆形,大小根据饲养规模而定。池子结构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水泥池通常有地上式、地下式和半地下式三种,地上式水泥池水温随季节变化较大,对养鳝不利,地下式和半地下式较多采用。土池的建筑要选择土质坚硬的地点,最好在池底和池壁铺一层油毡,并且边角都要铺严,然后在油毡上铺土20厘米(池壁)和10厘米(池底),这样,既可防止池水渗漏,也可防黄鳝打洞逃逸。无论是水泥池还是土池,都要设有良好的进、排水设施,进排水管管径在4-10厘米,池内端口设塑料网或铁丝网防逃。

    成鳝池建好后,要注水清池,其目的有两个:一是看它是否漏水;二是利用水吸收清除水泥和三合土中的有害物质。新池注排水3-5次,每次浸泡2-3天,可基本将有害物质清除干净。10天后,在排干水的池底铺放20-30厘米厚的肥泥,肥泥用青草、厩肥、土壤混匀后沤制而成。池底肥泥铺好后,在池中种植水生植物,如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等,供鳝池降温和黄鳝隐藏栖息。黄鳝池水深保持10厘米为宜,最多不要超过20厘米。

    在鳝苗放养前7天,应对鱼池进行清整消毒,每平方米水面用0.2千克生石灰,均匀泼洒全池。消毒后清洁水灌满全池。在放养时鳝苗运输容器中的水温与鱼池中的水温不能相差过大(3-5℃)。鳝鱼的放养密度根据鳝苗规模大小、饲养管理条件及饲料来源的多少等因素决定。一般在小型鱼池中养黄鳝,以每平方米放养鳝苗2-5千克为好。放养的规模大,数量可相应减少,放养的规模小,数量可相应增加。饲料充足可多放些,饲料不足可少放些。因黄鳝有大吃小互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在放养时要大小规模分池放养。一定要选择体质健壮、无伤无病、规格整齐的鳝苗放养,切忌大小混养。放养的规模最好为每尾鳝苗体重在20克左右,过小过大均不好。在鱼池中高密度养黄鳝也和运输时一样,在放养鳝苗的同时,也要适当放养一些泥鳅,在泥鳅上下窜动时可增加水中溶氧,并可防止黄鳝互相缠绕。

    不同生长阶段的黄鳝应投喂不同的饲料,以保证其营养需要。刚孵出4-5天的幼苗,主要投喂水蚤、熟蛋黄、豆浆等,其中以水中培养的活水蚤、活轮虫最佳。因此这时主要应培肥水质,使鱼池中有充足的水蚤和轮虫供鳝苗摄食。如鳝苗放养密度较大,也可另池培育或到自然水域捞取水蚤供鳝苗摄食。以后随着鳝鱼的长大,可逐渐投喂蚯蚓、螺蚌肉等。同时要搭配一些植物性饲料,如麦麸、米饭、瓜果、蔬菜等。饲料中以蚯蚓的饲喂效果最好,每5-6克鲜蚯蚓可增长1克鳝肉。蚯蚓的来源除在野外采集外,还可在房前屋后的垃圾粪堆中饲养繁殖蚯蚓,以供应黄鳝的摄食。投喂饲料要坚持"四定"。黄鳝在自然界生长时,有昼伏夜出的觅食习惯,初养时可在每天傍晚投饲,以后逐渐提早投喂时间,经10天左右的驯养,即可在每日上午9时、下午2时、晚上6时分3次投喂,以保证黄鳝有充足的饵料。每次投喂要根据天气水温及残饵的多少灵活掌握,一般投喂黄鳝总体重的5%。

    流水养鳝

    流水养鳝与常规的土池养鳝相比,具有占地少、放养密度大、生长快、产量高,管理及起捕方便等优点。特别是在具有地热水、工厂余热水的地方,利用温流水饲养黄鳝,更具有良好的效益。

    无土流水养鱼池最好建在室内,用水泥砖砌而成。池的面积大小一般为2-5平方米,池壁高50厘米左右,可数个池子串联在一起。每池设有进排水孔(排水孔为上下两个),孔口均用网罩拦好。并在每两排水池之间设总进水渠道和排水渠道。水泥池建好后,将总排水孔关好,然后灌满水浸泡7天以上,消除水泥的浮灰。将水放干后,再灌入清洁水。将下面的排水孔关好,只开上面的排水孔,使池水保持一定的深度并具有微流水。如使用地热水或电厂冷却水,必须根据当时的气温情况进行水温的人工调控,以使黄鳝在适温下良好生长。为了防止鳝种感染疾病,鳝种放养前要用10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30分钟,消毒后及时将鳝种放入水泥池中。每平方米可放4-5千克。为了使鳝种习惯于人工投饲,可进行"驯饲",即在鳝种放养后2-3天不投饲,使鳝体成为空腹状态。鳝鱼在饥饿情况下,投喂人工饲料的摄食率较高。饲料中动物性和植物性的要适当搭配,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由于不断有微流水供应,特别是有地热水和余热水的温流水,可供黄鳝常年生长,每公顷年产量可高达15万千克以上。虽然这种养殖法中的水泥池等基础设施投资较大,但由于产量高,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有条件的地区可因地制宜地采用。 

    流水鳝蚓合养

    1.建池:选择有常年流水的地方建池。池为水泥池,池面积30、50、80平方米都可以,池壁高80-100厘米,在对角处设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装好防逃设备。

    2.堆土:在池中堆若干条宽1.5条,厚25厘米的土畦。畦与畦之间距离20厘米,四周与池壁也保持20厘米距离。所堆的土一定要含丰富有机质的壤土,以便于蚯蚓繁殖,黄鳝钻洞和藏身。

    3.培养蚯蚓:土堆好后,使池中水深保持5-10厘米,然后每平方米土面积放太平2号蚯蚓种2.5-3千克,并在畦面上铺4-5厘米厚的发酵过的牛粪,让蚯蚓繁殖,以后每3-4天,将上层被蚯蚓吃过的牛粪刮去,每平方米加铺新的发酵过的牛粪4-5千克。这样过14天左右,蚯蚓大量繁殖,即可放入鳝种。

    4.放养:放养密度要看鳝种规格而定,以整个池面积计算,每公斤30-40条的,每平方米放4千克;每千克40-50条的,每平方米放3千克。这样从4月养到11月,成活率在90%以上,规格为每千克6-10条。

    5.管理:鳝种放入后,池中水深保持10厘米左右,并一直保持微流水。以后每3-4天将畦面牛粪刮去一层,然后每平方米加4-5千克发酵过的新牛粪,保证蚯蚓不断繁殖,供鳝鱼自己在土中取食,不再投饲别的饲料。

    这种养殖方法由于水质一直良好,且有优良的活饵料--蚯蚓供黄鳝摄食,因而黄鳝不易发病,生长快,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一般每平方米可产黄鳝14-15千克。

    病虫预防及处理

    黄鳝上草的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

    黄鳝养殖中,无论是采用哪一种养殖模式养殖黄鳝,人们都必须在水面上移植一定面积的如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等水草,以便黄鳝栖息。当黄鳝爬上草面,趴着不动,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体液缺失无光,严重者直接死亡。这中情况就成为“黄鳝上草”。

    长期以来,黄鳝上草一直是广大养殖户头疼的问题。黄鳝上草只是一种临床表现,其病因会因养殖季节、养殖环境的不同而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黄鳝上草”?该如何防治和处理呢?经过长时间在黄鳝养殖中的实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可以把“黄鳝上草”的情况归纳成以下几点:

    一、新购苗种下箱后出现上草情况

    (一)病因

    1、苗种损伤性上草。目前,黄鳝苗种的人工规模化繁育尚未成功,黄鳝苗种采集移植重复着这样的一个流程:农民野外捕捞――中间商收购并储存分类――养殖户买进,钩钓、电捕、药捕的鳝苗混入其中,经如此长时间高度储存转运,致使鳝苗缺氧和机能损伤,此时的苗种本身体质较弱,抵抗力差,在下箱后一周左右无法适应新环境体现出来上草情况;

    2、应激性上草。黄鳝储存箱与养殖水体温差太大,下箱前没有进行充分换水,没有进行抗应激泡苗,下箱后无法实行新环境导致应激性上草;

    3、下苗遇到连绵阴雨天气,导致黄鳝感冒性上草、死亡;

    (二)预防方法

    水产养殖讲究防大于治,以防为主,只要在下苗初期做好以下工作,一般都会避免黄鳝严重上草,大大提高放苗初期鳝苗的成活率。

    1、苗种下箱8天前,全池泼洒“金碘”或“超碘”消毒一次;6天前,用“活肥”/“乌金膏”+“优加益生菌”/“活力益水素”,调节水质到最佳状态,3天前,用“水博士”稳定水质,解除水体重金属、药物残留等毒性。为黄鳝下箱提供一个稳定、优质的水环境,减小下箱应激,让其尽早适应,尽早开食,以增强体质。

    2、下苗前至少了解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最好选择连续7天晴好天气,避开阴雨天气。

    3、充分了解苗种来源、捕捞方式和运输工具,电捕、药捕、钩钓和干运的苗种不能进购。

    4、将装满苗种的箱盖盖住15分钟后揭开,剔除浮在表层的和有机械损伤的苗种,挑出损伤的苗种。

    5、在苗种运输过程中,鳝鱼体表将分泌大量粘液,由于密度过大,粘液会慢慢氧化,释放热量,温度甚至会高于40℃以上,粘液脱落,在无氧条件下,大量厌氧菌迅速繁殖,危害所以在运输过程中,要在箱内适当密度不能过大,并按每箱丢长效放氧产品——“原子氧”20颗,“抗激灵”100g,放入微生态杀菌剂——“弧菌天敌”50 ppm浓度左右,提高黄鳝免疫、抗应激能力,抑制无氧呼吸,杀灭有害菌。降低鳝苗运输中的损伤。

    6、鳝苗在下箱前首先要进行换水、泡苗,一般将储存箱的水倒出1/3后,加入池塘的水,如此重复3-5次,这时苗种会不断上浮、伸头、属正常现象,肉眼观察体表粘液充足,无外伤,在盆内有吐食现象,且往网箱底部钻者是优质苗种;如腹部朝上、浮于水面或头伸出水面、久不下沉,腮部鼓大发红的或者体表有明显擦伤,嘴部、尾部发白(在水中明显,离水不易发现),肛门处红肿、充血或在盆内沿边缘狂游,尾部卷曲,又或手抓起无粘液、无力挣扎、头下垂的苗种应剔除。严格挑选把关,防止病、弱、伤、残苗下箱。然后加满水,用 “抗激灵”(按照每袋泡苗500斤)或 “鳝鱼金维”(按照每袋泡苗300斤)浸泡10~15分钟,即可下箱,下箱时间为早上6点以前最佳。

    7、鳝苗下箱时向网箱内丢 “原子氧”,“抗激灵”连续泼洒三天,下箱后如遇到天气阴雨不断,应使用“原子氧”+“抗激灵”直到天气转晴,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加量。

    二、养殖过程中上草

    1、应激性上草

    应激是指在各种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刺激机体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鳝鱼本是生命力很强的养殖动物,但在人工高密度养殖的条件下,其对外界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如:气温骤降,天气变化降雨,大规模换水,都会导致黄鳝应激性上草,甚至感冒。

    症状:行动迟缓,或趴在草面不动,肛门外翻、发红,口里出血,吃食减少。

    预防措施:

    A、经常听天气预报,在降温下雨前,向网箱内撒“原子氧”+ “抗激灵”,持续下雨、降温4天以上泼洒两遍 “抗激灵”;

    B、降温幅度较大,降雨时间较长时,适当减少投饵量。

    C、换水时,注意水源与池塘水温差不要超过3摄氏度,且可以采用边流边放的方式,也可先放掉池塘水的1/4到1/3后加水,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换水。换水后,注意杀菌、消毒,调水。

    2、病害上草

    鳝鱼发病是黄鳝上草的一个主要原因,无论出现任何病症都会伴有上草的状况,根据上草症状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1)肠炎病

    病鳝在水中活动迟钝,不愿吃食,食欲明显减退。体色变青发乌,肠道充血发红,有的肠内充满黄色黏液,肛门红肿突出,轻压腹部有黄色或红色黏液从肛门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2)出血病

    体黄鳝体表可见血红色斑点或呈弥漫性出血斑块,斑块形状不定,大小不一,斑块周边出血较中间区域严重,有时呈弥漫性出血,整个体 表以腹部出血为重,两侧次之,背部不多。肠炎型出血病,可见肛门红肿、外翻;手握鳝体稍用力向头部推,部分可见腮腔出血,剖检可见肝肿胀,颜色变深或变淡;肾上有出血点。肠充血,变成淡红色;腹腔内壁肌肉充血;黄鳝上草,两天内死亡。

    出血病、肠炎的预防方法:

    A、科学搭配鲜活饵料及饲料的比例,饲料一般占40~60%为宜,饵料投喂一般不超过鱼体重的10%,具体投喂量根据实际情况,一般控制在2小时以内必须吃完,30分钟内吃完最佳。严禁投喂发霉变质的饵料。

    B、饵料中长期添加“诱食促长剂”和“鳝鱼金维”,提高免疫力,促进消化。前期定期使用中西结合的“速康灵”或“弧菌天敌”预防肠炎的发生。同时定期内服“肝胆泰乐”,做好保肝工作。

    C、保证水质嫩、活、爽,增加水体的自净功能。网箱内每月3~4次定期使用“底洁爽”+“原子氧”除臭、改底,网箱外定期使用“全效底改”和“活肥”并配合使用“优加益生菌”或“活力益水素”(后期选用“弧菌天敌”)降低铵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在水中的含量。

    D、定期使用“菌毒必克”和“超碘”对网箱内和池塘消毒,一般没15~20天消毒一次。

    (3)寄生虫病

    黄鳝寄生虫性疾病分三种:一是肠道寄生虫病,主要有小瓜虫(棘头虫)和发丝虫(毛细线虫)等;二是血液寄生虫病,主要是隐鞭虫等;三是表体寄生虫病,主要有锥体虫(沙达子)和蚂蟥(小水蛭)等。寄生虫发病期一般每年的7月到9月,在养殖过程中较常见的为毛细线虫病、棘头虫病和蚂蝗、锥体虫导致的黄鳝上草。

    病原和病症

    毛细线虫是黄鳝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之一,虫体寄生在肠道壁,破坏肠道组织,严重的引起肛门外翻,肠道溃烂,甚至导致黄鳝死亡。

    蚂蟥(中华颈蛭、小水蛭)吸附在黄鳝体表,引起细菌感染,使病鳝活动迟缓,食欲减退,影响生长,容易上草。

    棘头虫常常寄生于黄鳝肠道的前段(前肠),剪开黄鳝的肠道,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状似蝇蛆的小虫,这就是棘头虫。虫体白色,呈圆筒形,前端略膨大,吻小。病鳝肠壁损伤发炎,或因大量奇生而引起肠梗阻,肠穿孔。同时引发肠炎、出血病等,导致黄鳝上草。

    预防措施

    A、在下苗前,用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彻底杀虫,清除蚂蝗、水蛭等体外寄生虫,杀虫后第三天用“水博士”解除药物残留和重金属残留等水体的毒性。

    B、养殖期间,定期使用左旋咪唑或阿苯达唑驱虫,一般30-40天驱虫一次,控制肠道寄生虫和血液寄生虫的繁殖。驱虫前后喂“肝胆泰乐”保肝各三天,天气变化较大、节气交替、温度较高、吃食差时尽量避免驱虫,驱虫药严格按照产品说明剂量使用,不易盲目加量,以免发生异常反应。

    C、池塘网箱内外定期使用“菌毒必克”、“超碘”和“金碘”消毒,控制有害菌的繁殖,组织寄生虫引起的细菌继发感染。

    3、水质败坏导致上草

    水质败坏主要体现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超标,水体缺氧。

    人工高密度养殖,每年的8月开始,随黄鳝吃食量增大,投饵量不断增大,排泄物增多,残饵和粪便增多,底部沉积大量有机物,高温季节,池底有机质的分解会消耗水体中大量氧气,造成缺氧上草;同时有机质被迫无氧分解,产生大量氨气、硫化氢、沼气等有害气体,导致黄鳝中毒性上草;同时厌氧菌趁势大量繁殖,感染鳝鱼,导致疾病。

    预防措施

    A、首先保持网箱外水质良好,定期使用“全效底改”/“强效底净”改底,利用“活肥”+“优加益生菌”调节水中菌藻平衡,定期使用“水博士”维持大环境水质的稳定。

    B、网箱内定期使用“底洁爽”+“原子氧”除臭、改底、一直底层细菌繁殖,配合使用“弧菌天敌”、“优加益生菌”分解水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质,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产生。给鳝鱼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C、注意培养水草,定期杀虫,防止烂根、烂叶污染水质。

    4、不合理用药

    杀虫、消毒剂使用不当,鳝鱼属无鳞特种经济养殖动物,很多刺激性较强的药品使用不当很容易引起黄鳝上草、不吃食,尤其是氯制剂,氯制剂(如:二氧化氯、溴氯海因、强氯精等)对鳝鱼皮肤具有强烈的刺激左右,是的体表粘液脱落,分泌量减少,从而使黄鳝失去自身保护层,免疫力下降,易发病上草。

    建议在鳝鱼养殖中尽量少的使用氯制剂和其他含重金属较高、刺激性较强的消毒剂和杀虫剂。可以多使用生物类的杀菌剂或鳝鱼专用的消毒、杀虫类产品。

    三、预苗品种开春时节的上草

    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节约养殖成本,提高苗种成活率,缩短驯化时间,养殖户把当年没有达到商品规格活着价格较低的黄鳝作为次年的苗种囤养在网箱内越冬,开春后再进行养殖(俗称隔年苗)。通过这种方式养殖的黄鳝体重可比当年购进的苗种增加一倍以上,这无疑是一种极佳的养殖方式,但每年的3~4月气温开始回升时,苗种也会发生上草现象。

    1、病因

    (1)黄鳝(隔年仔)经过一个冬天的蜇伏,当水温上升至10 ℃以上时,开始苏醒蠕动觅食,但此时黄鳝主要养殖区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还很不稳定,温差变化大,大多数养殖户还没有开始投喂饵料,黄鳝上草觅食时,由于水中与草面温差悬殊,且无食可觅,致使本来就体质虚弱的鳝苗因冻伤、感冒或体液缺失而死亡。

    (2)网箱内底泥遇水温上升,其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随水温上升而释放出来,致使黄鳝中毒,纷纷浮出水面或爬上草面,如前所述,水中与草面温差悬殊,致使中毒后的鳝苗又被冻伤,体表粘液缺失而死亡。

    2、防治方法

    (1)当水温上升至10 ℃以上时,傍晚发现有鳝种上草觅食,应按网箱鳝苗重量的1%~2%投放开口鲜饵,并在饵料中加入“诱食促长剂”、“鳝鱼金维”和“弧菌天敌”内服剂防止细菌性肠炎,但不要过多投放饵料,以防鳝苗暴食,引发肠炎,一周后可按正常投放量投喂饵料。

    (2)改良底泥和水质,当气温连续3天在15 ℃以上时,要泼洒改良底质和水质的“底洁爽”+“原子氧”,同时使用“解毒灵”或“水博士”解除水体毒素,还要对水体用“联合立克”、“超碘”、“菌毒必克”进行消毒。

    (3)在温度变化较大时,泼洒“抗激灵”提高黄鳝抵抗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成活率。

    鳝鱼养殖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的特种水产经济养殖对象,做好养殖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