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土地

梭子蟹养殖

三疣梭子蟹简称梭子蟹,是著名大型海产食用蟹类。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是当前养殖的适宜品种。

    1   梭子蟹养殖

      三疣梭子蟹简称梭子蟹,是著名大型海产食用蟹类。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是当前养殖的适宜品种。
        

    1.1   养殖池的选择 

        以土池为佳,池塘结构同半精养对虾土池相似,
    也可利用现有对虾养殖池进行改造从事梭子蟹养殖。面积以中小型为宜,水深
    1.5-2
    米。为保持良好水质,养殖池要能够充分换水。梭子蟹多喜沿池边栖
    息,应尽量增加边坡面积,以避免过分密集。它有潜砂习性,池底铺设10厘米厚的中粗砂并做好小砂堆状,让其潜砂栖息。
    为减少相残,还应在池底用石头、瓦片等筑成梭子蟹的隐蔽场所。
        

    1.2   放苗前准备工作  

        放养前要先排干池水,曝晒池底,清除吞食蟹苗的水生动物,也可用生石灰清池,水深在10厘米以下,每亩用生石灰75
    公斤化成石灰乳全池泼洒。清池后7-10天,可注水入池,进水口设置60
    目锥形网过滤,严防敌害生物进入。
        

    1.3   苗种放养  

      (1)放养时间:为了当年养成商品蟹(250克左右),
    应抓“早”字,尽量利用第一批梭子蟹苗种。
    但应注意同一养殖池必须放养同规格苗,以减少大小不均自相残杀的机会,提高成活率。
      (2)放养密度:池底清洁,换水条件好的池,初期放苗密度为2000-3000尾/
    亩,生长和成活率都较好。密度过大或过低都影响生长或成活率。中秋后若小面积蓄养中不再脱壳的成蟹,
    经短期育期肥后冬季上市,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0公斤左右。
        

    1.4   饲养管理

         1、投饵:梭子蟹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大面积养殖以投喂低值贝类为好,其次为鲜杂鱼。体重0.8克的幼蟹,日摄食量为体重的80%,体重30克的个体为体重的20%,体重达50克以上的为体重10%左右。体重小于20克的,不分昼夜活泼摄饵,超过20克个体只在夜间进行摄饵活动。故养殖开始的20-30天,每天投喂2-4
    次,其后每天傍晚投喂一次,可沿池壁投饵。

      2、水质管理:清澈见底的池成活率低,在养殖过程中要适当肥水,使池水透明度在30
    厘米左右。另要坚持每天换水。蟹在蜕皮期间耗氧量大,如换水不及时会因缺氧而导致死亡。
    在养殖过程中水温要求在17-30℃,超过30℃则有死亡危险,低于15
    ℃则影响蟹摄食,甚至停止摄食。盐度要求在20‰以上,低于20‰则有死亡的危害。

      3、雌雄分养:雌雄混养的养成率极差,且冬季雌蟹价格比雄蟹高2倍以上。故有条件的可在养殖过程中逐步将雌、雄分开饲养,雄蟹达到商品规格以后随时出池上市,雌蟹不论交尾与否卵巢均可成熟,可养到冬季卵巢成熟之后上市。

    2   三疣梭子蟹养殖

      我国三疣梭子蟹人工养殖生产始于2000年前后,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以滩涂海水池塘散养方式为主,产量在20-80千克/亩波动,养成成活率在5%左右,历年来的产值增加,主要靠的是养殖面积的增加与价格的上扬。这种养殖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投饵不科学池塘底质易恶化,养殖用水混浊水质难以调控、蟹养殖数量难判断且品质较差,病害严重与互相残杀造成产量低等。
      
      为了解决以上梭子蟹养成存在的产业问题,以及沿海滩涂被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养殖场地大量缩减的社会问题,2009年起至今,宁波大学课题组在宁波鑫亿鲜活水产有限公司研发与实施了以“三疣梭子蟹单体筐养”为核心的多种生产模式,该方式成活率在70%以上,比散养成活率约5%高出10多倍,因而单体筐养亩产量也比传统土池散养高出10多倍,这不但高产高效,而且大大增加了土地利用率。目前,已在宁波象山地区推广了400多亩。下面介绍相关技术要点,旨在促进梭子蟹设施化高产效养殖生产进程,提升产业水平。
      

    2.1   单体筐养基本模式

      
      所谓单体筐养,就是在池塘或水泥池中利用一定体积的长方体塑料筐或其它材质的筐一个筐养一只蟹的养殖方式。
      
      养殖筐以长方体为宜,长×宽×高不少于40cm×30cm×40cm;池塘立体养殖中水体上层筐体以浮筏式或延绳式联结,水泥池单层养殖宜在水平架上放置筐体;无论何种养殖方式,筐体上沿宜露出水面约10cm;养殖筐内放置或隔成一只长、宽、高不低于25cm、20cm、12cm的砂盒,放10cm左右厚度的砂供蟹栖息;砂盒外空间供蟹摄食与活动。较大的筐可一分为二或多个。养殖用水经沉淀与砂滤,加换水视水质状况而定;养殖筐顶或养殖池塘大棚用遮阳布挡光;筐外池底铺管道,适时充气;饵料一天投喂一次,一般傍晚精确投喂。有条件的可采用自动投饲系统。
      
      该模式以梭子蟹单体筐养为技术核心,其优点:
    【1】用筐单个体隔离养殖彻底解决了梭子蟹好斗引进的互残现象,大幅度提高了梭子蟹的养成成活率(筐养成活率达70%以上,散养成活率仅约5%),养殖产量是目前传统土池散养的10倍以上,实现了高产高效。
    【2】养殖筐内设砂盒与大棚遮阴,保持梭子蟹栖息环境稳定、优越,免受高温、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影响;钻砂是梭子蟹的习性,也有利于去除蟹体表面的附着物,提高养成品品质。
    【3】应用池底部增氧技术,保证水体上下层均匀与足够的溶氧供应,大幅度提高了养殖密度,减少病害发生。
    【4】采用养殖用水沉淀、过滤处理和水质调控技术,确保养殖过程水质清洁、适宜与稳定,减少病害,促进梭子蟹健康生长。
    【5】定时定量投饵与清饵,保证梭子蟹的饵料需求,减少饵料浪费,防止污染水质与底质。
    【6】单体筐养可以掌握梭子蟹蜕壳时间,便于蜕壳期管理或软壳蟹的制备;也可获大量完整清洁的蟹壳(蜕壳后废壳),为甲壳素的清洁生产提供原料。
    【7】池塘上方采用大棚遮盖,可避免阳光直射及高、低温期的影响,延长生长期;还可避免灾害性天气如台风暴雨等造成养殖池盐度的剧烈变化,保持水质的稳定;养殖大棚顶部采用黑色材料遮光,减少了应激,有利于生长。

    2.2   以单体筐养为核心的多种扩展养殖模式

      
      以单体筐养为核心,结合生产实际,形成了几种实用生产模式。
      
      1.水泥池单体筐养
      
      利用原有或新建水泥池或育苗水泥池,面积大小不限,高度50cm以上。在离池底10cm左右,先用毛竹片或木条做一个水平架台,最逐一将养殖筐放于水平架台上。水泥池上搭建大棚(图1-5)。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可在池中筐外放养适量鱼或虾。

      2.大棚筏式单体筐养加池底铺膜部分铺砂散养的立体养殖
      
      将传统20亩以上的大池改造成约3亩的方形小池塘,黑膜护坡及铺底,中央管道排污,在池四周边部分铺10-15cm砂。水体上层将养殖筐筏式或延绳式固定进行单体筐养,水体在池四周底层进行部分铺砂散养(图6-8)。为了利用空间,可在水体中层养一些鱼或挂养一些海参或鲍鱼(在适宜季节)。池塘上搭建大棚并铺遮阳布,一般6月~10月份盖遮阳网,11月份以后盖薄膜。

      3.大塘多营养层次养殖加浮式(筏式或延绳式)单体筐养的立体养殖
      
      在传统的虾、蟹、贝等多营养层次养殖大塘中,利用其上层水体,增加浮式(筏式或延绳式)单体筐养,在每个养殖筐中的砂盒顶部加铺遮阳膜(图9-11)。该方式养殖用水不经过滤。但该种单体筐养宜在7月份后放置设施设备,避开藤壶、牡砺等生物的繁殖附着期,否则这些生物附着在筐上,堵塞筐孔,影响水流通,甚至使筐下沉至水中。

      4.利用单体筐养进行交配后雌蟹育肥育膏暂养
      
      针对传统土池散养养成后期成活率低的现象,在九、十月份后陆续收集已交配的土池养殖雌蟹,移至室内水泥池或大棚内继续单体筐养育肥(育膏)。一般该育膏暂养方式成活率超过95%,红膏率近100%,暂养后体色比土池蟹明显干净鲜亮品质好,市场价格比土池蟹高50%以上。

    3   梭子蟹养殖多久长成

    三疣梭子蟹养殖技术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俗称梭子蟹、白蟹,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是我国沿海的重要经济蟹类。其生长迅速,养殖利润丰厚,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养殖品种。梭子蟹一般在3-5米深海底生活及繁殖,冬天移居到10-30米的深海,喜在泥沙底部穴居。其适应盐度为16‰-35‰,水温在4℃-34℃,PH值在7-9之间,最适盐度为26‰-32‰之间,最适温度在22℃-28℃。

    水质要求清新、高溶氧,当环境不适应或脱壳不遂时有自切步足现象,步足切断后能再生。养殖梭子蟹的管理同养虾基本相似,但还要根据梭子蟹的不同习性,采取相应的不同管理措施。

    1.池塘的选择 凡进、排水方便的中高潮区虾池均适于梭子蟹的养殖,根据梭子蟹的生理特征,对虾塘的环境可稍加改造:一是池塘水深一般为1.2-1.5米。池塘水过浅不利于梭子蟹的栖息和生长。二是池塘面积最好在5-10亩,这样既有利于按梭子蟹的大小规格分塘放养又便于管理。三是池塘底质为泥沙质,以细沙底为佳。沙质底的池中其它生物含量较少,病毒的寄生宿主少,可减少疾病的发生。泥底底质必须清池去淤,以保持池中环境良好。四是池塘底有向排水闸门的降坡度,四周堤内有两米宽左右的缓坡,以利梭子蟹活动。五是为防止和减少梭子蟹互相残杀,应在塘中多开沟渠和设置陶罐、瓦片之类隐蔽物。梭子蟹无打洞越堤的习性,不必设置防逃设施。

    2.准备工作 冬季出池后,清池,杀死池内的滩蟹和虾类,用药5天后进水清池,清除残毒。每年冬末春初将池内陈淤清除,减轻池内污染。清淤后顺池塘挖1-2条宽约l米,深约0.4米的沟,以利于梭子蟹潜伏。3月中下旬用60-100目筛绢进水(池塘水深1米以上),封闸肥水。待水肥后,底播蓝蛤或杂色蛤,作为蟹的中期饵料。一般每亩播蛤苗 30 kg,蛤苗不可播太多,以防出现长青苔、清水现象。

    3.苗种选择及放养 当池水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可放养蟹苗。蟹苗应先在育苗池中降温3天,再放入池塘中,这样可保持较高的成活率。放养蟹苗之前,须彻底消除塘内淤泥,并用生石灰300-500ppm(每亩13-20kg)或漂白粉(有效氯30%-35%)溶液消毒。同时应检查闸门及闸前的栏网设施,管理好水质。为了当年养成商品蟹(250g以上),应尽量放养第一批梭子蟹苗。放养时应注意同一养殖池必须放养同一茬的苗种。以减少大小不均自相残杀的机会,提高成活率。放养的苗种要求壳硬、色泽光亮、生命力强、附肢齐全、健康而且规格统一。放养密度要根据苗体大小、放养季节,饵料情况和池塘水质等条件而定。一般放养密度为2000-3000尾/亩。若中秋后小面积蓄养不再蜕壳的成蟹,需经短期育肥后冬季上市,放养密度可在10Kg/m2左右。 

    4.饲养管理 梭子蟹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大面积养殖以投喂低值贝类为好,其次为鲜杂鱼。体重为0.8g的幼蟹,日摄食量为体重的80-90%,随着体重的增长,摄食量相应的减少。体重30g的个体日摄食量为体重的20-30%,体重达到 50g以上的个体日摄食量为体重的10%左右。体重小于20g的个体,不分昼夜活泼摄食,超过20g的个体只在夜间摄食,因此,养殖开始的20-30天,应每天投喂2-4次,其后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梭子蟹摄食时会沿池壁及障碍物活泼游泳,故可沿池壁或障碍物投饵。池塘内养殖的蟹子分布并不是均匀的,据观察往往集群分布在深水、朝阳避风区。平时投饵时应细心观察,在蟹子集中区域重点投饵。总之在养殖过程中应保持饵料充足,以尽量减轻同类的自残现象。投饵量可根据养殖季节、水温、蟹子的发育阶段和摄食状况灵活掌握。蜕壳是梭子蟹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现象,三疣梭子蟹整个发育过程要经历17-18次蜕壳。每完成1次蜕壳,体长和体重都会显著增加。因此,在饵料中应保证钙质和蜕皮激素的含量,保证蟹子的正常蜕壳。梭子蟹蜕壳时必须先将脐部磨断,对于蜕皮困难的,除加强喂养外,应在池中投石或插杆。 养殖池塘的水色,透明度也是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蟹子养殖过程中要适当肥水,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为佳。养殖者应根据水质情况调节换水量,高温季节尽量每日换水,日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1/3-l/5。进入9月交尾期后,要保持最高水位,并增加换水量。有利的交尾环境可提高雌蟹价值(雌蟹交尾后,性腺会迅速发育,经育肥阶段后,价值较高)。另外梭子蟹在蜕皮期间耗氧量比平时要大数倍,如换水不及时,会因缺氧使其蜕皮受阻,导致死亡。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温要求在17℃-3O℃,最高水温不应高于30℃,超过30℃梭子蟹有死亡的危险,当水温低于15℃时会影响梭子蟹摄食,甚至停止摄食。海水盐度要求在20‰以上,低于20‰容易导致蟹子死亡。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日常观测,定期进行测量。测其壳长、壳宽和体重等,检查其增长情况以衡量养殖效果。对水温、盐度、pH值、溶氧等水化指标也要定期测量,做好记录。

    5.收获 收获时间应在秋末,当水温降到15℃以下,梭子蟹不再继续增重时应及时收获。适时起捕梭子蟹,是优质、高效、高产的关键。应根据梭子蟹是否进入膏蟹期,销售价格和天气条件来决定起捕时间。一般起捕时间安排在12月份为佳,下雨天不应起捕。蟹子少量出池时可在夜间用蟹笼或抄网捞取。大量出池时应在闸门固定网笼袋,利用退潮放水,使梭子蟹随流进入笼袋中,当塘内水排到最低时,可用铁耙顺着塘底慢慢耙动。遇到蟹体时小心挑起,用小抄网捞入箩筐或水桶。起捕的梭子蟹要用橡皮筋缚住两只鳌足,以防在箩筐或桶中相互扯咬或外逃。

    6.病害防治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梭子蟹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主要有以下几种:
    6.1 病毒病 病原主要有疽疹病毒及小核糖核酸病毒。多发生在5-10月份,病蟹行动迟钝,呈昏睡状,蟹爪无力,血淋巴变白,肝胰腺脓肿变白,腐烂发臭,死亡较快。此种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①适量换水,用机械增氧。②饵料中加入免疫多糖连续投喂一周。

    6.2细菌病 三疣梭子蟹被细菌感染后,常表现两种症状:
    (l)甲壳和附肢等部位凹陷溃烂,如甲壳病;
    (2)引起局部组织器宫感染或转为全身性败血症,在整个生活史中都可能受细菌感染而发病,主要有弧菌病及细菌性甲壳病。对细菌性疾病,日常应加强养殖管理,避免机械性损伤,发现病蟹害要及时清除,以防疾病蔓延。养成期要降低养殖密度,提高饵料质量和换水率。对于患病的蟹可全池泼1-2ppm的土霉素治疗,也可在饵料中加入1‰的恩诺沙星连续投喂。

    6.3真菌病 常引起梭子蟹真菌病的病原一般有水霉菌、毛霉菌或链壶菌等。此病多由菌种侵入受伤的梭子蟹身体表面所致,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最后死亡。对于真菌性疾病,日常管理时应彻底消灭敌害生物,减少河蟹在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的机械损伤。病蟹可用5%食盐水溶液浸洗5-10min,并用5%碘酒涂抹患处。

    6.4寄生虫病 多由固着类纤毛虫如聚缩虫、杯体虫或钟形虫等引起。病蟹体表长满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最终因无力蜕壳而导致死亡。患病期间可用
    ①15-20pp生石灰全池泼洒并更换l-3次病蟹池水。
    ②0.5-1ppm的新洁尔灭与5-10ppm的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病蟹。其它还有才女虫、阿脑虫及蟹奴等寄生虫病,一般从蟹体表或内脏都能看到虫体,流行季节一般为7-10月份或开春。梭子蟹活动少时易得此类病,一般可用0.5ppm高锰酸钾或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杀灭。

    6.5环境引起的疾病池塘底部有毒气体硫化氢、氨及生物毒素和高浓度用药引起的急性中毒。病蟹背甲后缘胀裂出现假性“脱壳”或三角膜出现红黑泥性异色或腹脐张开下垂四肢僵硬而死亡。一般要加强水体管理,定期用沸石粉或“氨净”处理底质。发生中毒症状要立即更换池水,换水量为池水的30%-50%。营养性脱壳不遂、肝肿大或其他内脏疾病,一般为缺少钙磷或脂肪摄入过多引起,也有因缺乏维生素等引起。因此,平时饲料中应适当添加脱壳素、磷酸二氢钙及各种维生素,可减少此类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