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2417.11 林地:4900 草地:不详 水域:不详 四荒地:不详 其他:不详
总流转土地:7317.11 已流转土地:0 未流转土地:0
      现在的凉风村,是2003年机构改革时,合村并组,与原来的刀峰山村合并而成,因其境内有著名的凉风垭山而得名。该村位于任市镇西北部,距镇政府3.5公里。东与本镇花朝门村相邻,南与龙王沟村接壤,西与达县碗厂乡交界,北接靖安乡的青沙村。幅员面积5.5平方公里,辖13个居民小组。有1093户、4150人,其中男性2158人,女性1992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2417.11亩,林地4900亩。办公室驻地在吴家院子,2013年被达州市委市政府评为环境优美示范村。
建置沿革:凉风垭村在民国年间属于第八保,1950年任市乡成立后设为第二村,1958年又改称为二大队,1982年改公社为乡,大队为村,生产队为组,因其境属大地名凉风垭,故定名为凉风垭村。1979年,原来的二大队曾经由12个生产队分为14个生产队,其中7队分为7队和13队,8队分为8队和14队。刀峰山村:在民国年间也属第八保,任市乡人民政府成立后设为第三村,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时称为3大队,1982年大队变村,因其境属大地名刀峰山,故定名为刀峰山村。2003年凉风垭村与刀峰山村合并,成立凉风垭村。设13个村民小组,原凉风垭村的1组、12组合并成1组,原2组、13组合并成2组,原3组、4组、15组合并成3组,原4组、5组合并成4组,原6组、7组合并成5组,原8组、9组合并成6组,原10组、11组、16组合并成7组,原刀峰山村的6组、7组、13组合并成8组,8、9组合并成新9组,10组、14组合并成新10组,11组、12组合并成新11组,1组、2组合并成新12组,3、4、5组合并成新13组。延续至今。
地形地貌:凉风垭处在浅丘与深丘相结合的地段,大部属深丘或山区。整个地形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村内刀峰山为最高峰。小田冲和凉风垭两个遂洞的溪水直接灌溉全村。为本村的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凉风垭村的种养殖来比较发达。种植业:盛产水稻、玉米。经济作物,盛产柑桔、油菜。养殖业;浅丘地带主要养鸡、鸭、鹅、生猪。深丘地带主要牧养牛、羊。村内的谢军养鸡场多次被省、市、县评为优秀养殖专业户。成都德康鸭业种鸭场名落户本村2组,土院坝新村聚居点。
基础设施:凉风垭村公路四通八达,任沙路、任凉路以及通往各组的路大部已硬化,到各户的路也是大部经过硬化的便民路。
  • 暂时没有相关土地!
  • 村委核实:
  • 政策补贴:
  • 特色产业:
    • 不详
  • 适宜:
    不详
  • 交通配套:
    • 不详
  • 生活配套:
    • 不详
  • 10公里配套:
    • 不详
热门村庄
奚家坝村  四川省 黄泥塝村  四川省 响水滩村  四川省 龙王沟村  四川省 红旗桥村  四川省 花朝门村  四川省 白云村  四川省 穿心店村  四川省 胡家沟村  四川省 五里桥村  四川省 老鹰岩村  四川省 明月坝村  四川省 红庙村  四川省 黄泥沟村  四川省 白马村  四川省 林桐山村  四川省 槐花树村  四川省 山溪口村  四川省 中山坪村  四川省 大河沟村  四川省 采实桥村  四川省 长沟村  四川省 白兔坝村  四川省 林家垭口村  四川省 凉风垭村  四川省 天马头村  四川省 龙头桥  四川省 柳家坪村  四川省 何家垭口村  四川省 席家坝村  四川省 箭口垭村  四川省 门坎坡村  四川省 谭家嘴村  四川省 翰林村  四川省 开源村  四川省 天成罐村  四川省 观音桥村  四川省 六家坝村  四川省 沙河村  四川省 葫芦井村  四川省 方居庙村  四川省 梅家坝村  四川省 小方城村  四川省 梅家乡老山村  四川省 大堰塘村  四川省 茅坪寺村  四川省 小溪沟村  四川省 交易山村  四川省 蚂蝗沟村  四川省 云龙桥村  四川省 袁家坪  四川省 丁家山村  四川省 丁家山村  四川省 黑沟村  四川省 蔡家坝村  四川省 石垭口村  四川省 周家河坝村  四川省 沙坝村  四川省 伍家寨村  四川省 马号村  四川省 龙井坝村  四川省 盐井沟村  四川省 观音岩村  四川省 冠子山村  四川省 石笋子村  四川省 白杨坪村  四川省 跳蹬河村  四川省 双河口村  四川省 杨柳沟  四川省 高洞村  四川省 竹溪村  四川省 伏龙寺村  四川省 清泉寨村  四川省 响滩桥村  四川省 荷叶坝村  四川省 青沙村  四川省 伏龙寺村  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