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土地

处暑时节应该注意的事项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在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所以这个时节要特别主要保健身体,以免被"秋老虎"攻击.那么处暑节气如何养生呢?

    简介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在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所以这个时节要特别主要保健身体,以免被"秋老虎"攻击.那么处暑节气如何养生呢?

    处暑注意什么

    1、调起居、解秋乏 增加睡眠一小时

    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

    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气血会呈现阴阳俱亏的状态,会产生白天没精神,晚上睡不着的现象.所以在晚上的时候一定要提早睡觉,还要做好午睡的习惯,就是不想睡觉,闭目养神也是很好的.

    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对于年轻人来说,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时也可以减少"秋困"的出现.

    2、秋燥易伤津亏阴

    中医学认为,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秋雨渐少,天气开始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相交,稍为不慎,容易伤风感冒,多种旧病亦随之复发.

    每年初秋,中医门诊的患者都会增多,其中不少都是气虚寒底体质的人,症状主要有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调等.入秋以后,雨水会明显减少、空气湿度渐渐降低,"秋燥"最容易引发咳嗽.许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不少患者以为是喉咙炎症作祟,自行使用抗生素却收效甚微.这种情况往往是外燥所致,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常常会有感冒、咳嗽等征兆发生.初秋常常为温燥,通常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呼吸不顺、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此时应该多喝水补津液.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不然的话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现在还有不少家庭每天都要开几个小时的空调,本来"秋燥"就不请自来,如果在干燥的空调房中待久了,人体的津液自然会受到更大的损伤,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

    3、适量运动保阴气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登山是秋季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登山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加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处暑时节要知3"去"

    去火

    眼下天气仍比较炎热,人们因为饮食不节、加班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原因,会出现上火症状,口舌生疮比较常见.

    现在很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脸上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痘痘.那么你知道怎么办好呢?其实在平时的时候可以多吃一些含有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还要多喝水、多喝汤、补充水分,另外还要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这样就不会感觉身体内有火了.

    去燥

    处暑时节,预示着秋天即将到来,气候会逐渐干燥起来,因此,要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品,尽量少进食辛辣食物,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少吃或不吃西瓜这类的寒凉瓜果,多吃一些秋季应季的水果.当然,去燥也需要多喝水,少食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等.

    去湿

    在处暑到来的前后,空气中的湿热是很让人受不了的.那么在处暑来临之际,,温补脾胃是最好的去湿方法了.大家可以多吃一些胡萝卜、淮山药、莲子、茨实、猪肚以及一些谷物类的食物.同时不忘忘了做适量的运动!

    处暑艾灸养生

    处暑时节,秋燥也逐渐明显,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裂的燥症,此时艾灸要注意防止加重秋燥.

    此时艾灸可以通过艾草燃烧时产生的热力刺激人体的经穴,使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加快,从而加强对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营养,补充人体阳气,以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

    此时艾灸可以取穴:风池穴、委中穴、足三里穴、涌泉穴.

    1、灸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如下图:

    功效:通经活络.

    灸此穴位可以用一个单联随身灸绑缚施灸.

    2、灸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左右腿各一.

    功效:通和经络,凉血止血.

    灸此穴位可以绑一个随身灸施灸,也可以用两个随身灸两腿同时绑缚施灸.

    3、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左右腿各一.如下图:

    功效:祛除下肢的寒气,调理脾胃.

    灸此穴位可以绑一个随身灸施灸,也可以用两个随身灸两腿同时绑缚施灸.

    4、灸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左右腿各一穴.

    功效:温阳益气,通络活血.

    灸此穴位可以绑一个随身灸施灸,也可以用两个随身灸两腿同时绑缚施灸.

    处暑节气艾灸养生

    夏秋交替,昼夜温差比较大,对胃的刺激使得胃酸分泌增多,极易引发肠胃疾病;夜间温度较低,稍不注意就易引起腹部着凉,或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艾灸专家提示:在此时节坚持艾灸调理,能增强胃肠动力,缓解胃肠不适,已达到健脾和胃、宽肠理气、温补元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