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土地

农村金融改革

农村金融改革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农村金融改革单指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广义的农村金融改革蕴涵极其宽广,既包括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国家对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媒介的创新和发展

    1   农村金融改革

      2008年1月,第十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这就决定了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与指导思想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

      农村金融改革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农村金融改革单指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广义的农村金融改革蕴涵极其宽广,既包括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国家对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媒介的创新和发展,也包含农村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以及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保险的发展等问题。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单纯考虑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难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根本问题,必须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全面改革。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从多方面加以推进(周小川,2004)。具体包括: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约束机制强、财务上可持续发展、坚持商业性原则、主要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继续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明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形成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尽快停止对新增邮政储蓄实行利差补贴政策,并结合邮政储蓄体制改革,解决存量部分的利差补贴问题。参考有关国家在社区发展与再投资的立法及实际经验,要求有关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发展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等,分散农村信贷风险。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机制,保障农户存款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放开县及县以下贷款利率,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利差能抵补成本和风险。实事求是地认识民间借贷的作用,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积极探索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金融产品。

    2   2017年农村金融改革

      2017年农村金融改革将实现全方位推进。《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政策层面上,多部门正在制定措施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为其建立贷款担保体系;试点层面上,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等“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正大范围推开,各地进行了大量创新型探索,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并总结经验用于未来修法;企业层面上,大量互联网金融企业瞄准了传统金融机构触不到的领域,今年将加大涉水农村金融的力度。

      据农业部透露,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融资贵、保险少,仍是金融服务方面的一个短板。因此,目前多个部门正在制定相关措施,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融资。从2015年开始,农业部和财政部每年安排200多亿元建立担保基金,为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提供担保。为更好地完善这一服务,农业部正在建立规模经营主体的直报系统,使信息更透明,有利于其尽快得到生产经营的融资支持。

      “两权”抵押贷款一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头戏,这项改革今年将继续深化推进。记者采访了解到,各个试点地区和金融机构均在实践“两权”抵押贷款的过程中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以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为例,当地探索制定了“项目池”模式:从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选择经营状况好、信誉度高的优质主体,通过优先给予涉农项目扶持和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其加入“项目池”。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借款人在申请贷款时,从“项目池”中选择一家经营主体,签订“承接协议”。一旦产生风险、借款人无法还贷,其抵押的农地经营权由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收储,根据协议,由承接主体流转经营,续缴农户土地租金,实现经营权二次流转。同时,通过借款人转让收益,协商清偿贷款本息额度,解决抵押物处置难问题。

      东部省份某大型银行三农业务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由于“两权”抵押贷款的抵押物处置变现存在一定困难,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做了几个“结合”:一是“两权”抵押与房产抵押、保单质押等方式相结合;二是“两权”抵押与财政担保基金相结合。这种组合担保的方式,既能为客户提供有效的增信措施,也能更稳妥地推进“两权”抵押业务发展。

      为了增加“三农”贷款的可获得性,很多银行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拓一些新的担保和抵押方式。比如,针对一些农村规模化种养殖客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电商客户,引入仓单质押、核心企业担保、高端家庭成员担保等担保和信用贷款模式,解决“三农”客户缺乏抵质押物、找担保难的问题。

      除了传统金融机构,不少互联网金融机构今年将加速挺进农村金融领域,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这些机构的机制更为灵活,是对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一大补充。

      以联想控股成员企业翼龙贷为例,该企业目前已在全国200个城市设立运营中心,覆盖超过1300个区县,10000多个乡镇,部分网点已经延伸到村级。单是其覆盖保定市网上借贷业务的保定运营中心,就下辖了24个网点(24个县市区),132个乡镇网点,从业人员395人。

      据悉,截至2016年底,翼龙贷已经为“三农”领域提供资金支持超过200亿元,其中95%以上的资金流向了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翼龙贷CEO毛向前说,针对农村征信缺失问题,翼龙贷在商业模式上首创以“线上信息撮合”与“线下风险防控”相结合的“同城O2O”模式,即在贷前对借款人进行家访,积累借款人完善的信用信息和项目可行性资料,结合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优势做出评估。目前,翼龙贷已开发出我国首款针对农民的线上金融服务APP,在为农民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获取农民的征信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级风控审核。

      翼龙贷董事长王思聪表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他认为,当下互联网既然能够改变人们的消费、沟通甚至投资的方式,同样也能改变农业。尤其是当更多的城里的投资者,与线下认真经营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实现双向联动时,中国农村金融将迎来飞速发展。

    3   吉林农村金融改革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启动以来,吉林省逐条对照国家改革试验任务,逐一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形成了96条改革措施、247项工作着力点的任务清单。将改革试验任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估、纳入督办清单、纳入公众监督,强化压力传导,实现各级政府、社会公众齐抓共谏的督导格局,半年多实现改革试验顺利开局。截至6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6068亿元,新增741亿元,同比增长23.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4.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9.2个百分点,占全部贷款余额38.9%;五大作物保费收入11.03亿元,同比增长36.85%。主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18%,较年初下降了0.21个百分点;主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率3.42%,较年初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一、创建物权融资服务体系。率先探索构建物权融资服务体系,补足制约农村要素价值形成的缺失环节。一是搭支柱、建市场。构建覆盖全省的“金融基础服务、物权增信、信用信息”三大支柱和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三支柱一市场”运营体系。截至目前,已经设立5亿元资本规模的省级物权融资服务总公司和1亿元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总公司,围绕主要试验地区开展市县乡村四级物理网点布局,推进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市场建设。二是促联动、引资源。通过“三支柱一市场”串并作用,实现金融服务下沉与涉农融资需求上汇,拓展金融支农资金战略投放空间。截至6月末,全省60个县有43个成立了物权融资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1亿元。三是构指数、降成本。创新编制发布农村融资价格指数,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建立样本库,对不同融资主体、不同区域、不同期限的融资成本进行综合加权统计,为货币政策提供中间目标,引导农村地区融资价格稳步回归合理区间。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巩固农信社地方金融支农主力军地位,通过市场化方式,加速化解农信社历史包袱。首创民营资本全资并购模式,成功组建农商行1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0家。实现11家高风险农信社改制成为农商行。截至6月末,吉林农信系统资产总额6105亿元,较年初增长23%;各项存款余额3517亿元,较年初增长11.5%;各项贷款2043亿元,较年初增长5.5%。

      三、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创新推出了11项专属涉农金融产品体系,农村金融产品数量较年初增长18%,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一是围绕多元经营主体创新产品。形成了“直补资金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为主的个体农户信贷产品体系;培育发展“农用机械按揭贷款”、“农机购置抵押贷款”、“家庭农场专项贷款”、“农民合作社专项贷款”等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品种体系。二是围绕农业产业链创新产品。推动金融机构依托“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等产业链,在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物流服务等领域开展“订单+保单+信贷”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三是围绕风险分担补偿创新产品。扩大贷款保证保险规模,构建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银行授信、保险保障、合作社组织的“五位一体”产品开发模式,在备耕期间依托保证保险业务发放贷款8000余万元。

      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覆盖面。以针刺通达的方式打通金融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设立政府专项涉农引导基金,推动50家小贷公司向专业支农小贷公司转型发展。优化金融机构县域网点布局,稳定大型商业银行农村地区网点,新增县域银行网点18个。广泛布设金融电子机具,促进金融服务向村一级延伸。截至6月末,已实现金融服务覆盖的行政村8589个,比年初增加9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比例为92.34%,较年初增加1.06个百分点。县域范围内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用户开通数量较年初增长21.5%、17.9%。

      五、提高金融精准扶贫能力。优先推动15个贫困县(8个国家级贫困县和7个省级片区贫困县)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增加贫困地区资金投入,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条件。截至6月末,贫困地区贷款余额1358.9亿元,比年初增加175.8亿元,县均获贷款90.6亿元,相当于一般贫困县的地区生产总值,投放精准扶贫信贷资金9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倍。针对贫困地区产业特点创新“电商贷”、“菌农乐”、“村淘贷”等精准扶贫金融产品,累计发放3.26亿元贷款;通过“信贷+保险+政府资金”模式,累计为黄牛养殖户贷款5270万元;以果树承包权的预期收益为保证,向果农发放低利息贷款4000万元。通过信贷支持产业发展,帮助1240余户农民脱贫增收。创新金融院校与金融机构联合扶贫机制,实行定向选拔、定向培养、精准上岗,帮助50余名贫困学生走出农村学习、回归基层工作,再造贫困学生就学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

      六、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从政策引导、信用建设、风险防控、舆论氛围四个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协同发力,营造农村金融良好支撑环境。一是强化政策引导。用足货币政策,用好财政政策,创新产业政策,形成同频共振的政策合力。对符合条件的涉农金融机构执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信贷资金10.4亿元;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48.2亿元,同比增加27.6亿元;新增6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提高五大粮食作物农业风险保障水平。二是深化信用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建设,累计评定信用农户160余万户,信用村2000余个,信用乡(镇)近300个,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构建良好诚信环境。三是加强风险防控。强化警银协调合作机制,建立农村金融各领域、全过程、立体化风险预警防控体系,拓展风险防控内涵,前置风险防控关口,创新风险防控方式,实现风险防控内容从非法集资风险向全面金融风险转变、风险防控着眼点从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变、风险防控手段从线下向线上转变,全面提升风险监测处置水平。四是营造舆论氛围。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开展系列化的宣传报道,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在5月、8月分别召开两场全省农村金融改革新闻发布会,动态介绍改革试验进展情况,切实做到改革成果及时公开、改革过程接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