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土地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2012年1月13日,国务院以国发〔2012〕4号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该《规划》分发展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区域,重大工程,保障措施6部分。

    1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2012年1月13日,国务院以国发〔2012〕4号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该《规划》分发展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区域,重大工程,保障措施6部分。

    2   国务院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发〔20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3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编制本规划。

    4   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棉、油、糖生产稳步发展,“ 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八年增幅超过6%。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 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 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二是政策支持将更加强化。随着我国 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三是科技支撑将更加有力。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全球绿色经济、 低碳技术正在兴起,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四是外部环境将更加优化。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和释放。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加迫切。国外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必须倍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业化水平低,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 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极为艰巨;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全球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明显,国际农产品市场投机炒作及传导影响加深,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更多的外部不确定性。

    “十二五”时期,必须珍惜、抓住、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着力突破瓶颈制约,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5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5.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 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支撑。


    5.2   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国家 粮食安全。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保持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坚决防止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强迫农民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
    ——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政府支持、农民主体、 社会参与。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选择、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其他地区加快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5.3   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等主要 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 土地产出率、 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展望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6   重点任务

    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重点加强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影响长远的八个方面建设。

    6.1   完善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稳定发展粮食和棉油糖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 粮食安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南方稻区“单改双”,扩大东北优势区粳稻种植面积,稳步推进 江淮等粳稻生产适宜区“籼改粳”。稳定小麦面积,发展优质专用品种。稳定增加玉米播种面积,积极恢复和稳定大豆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水平。积极开发和选育马铃薯优质专用高产品种,提高脱毒种薯供给能力。继续加强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发展油糖生产,多油并举稳定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基本满足国内棉花消费需求,实现糖料基本自给。
    积极发展“ 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品优势产区建设,扩大大中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建设海南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等国家南菜北运重点生产基地。推动苹果、柑橘等优势园艺产品生产,稳定发展生猪和蛋禽,加快发展肉禽和奶牛,稳定增加水产品养殖总量,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加强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引导 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和城市郊区集中。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推广产后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技术与装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升级改造 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 冷链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推进订单生产和“ 农超对接”,落实 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规范和完善 农产品期货市场。

    6.2   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

    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确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着力解决一批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农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加强农业科技领域国际合作。改善农业科研条件,调整优化农业科研布局,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整合种业资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 集约化、机械化的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 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业集团。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 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 市场监管能力。实施好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加快发展 生物育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加快优质 超级稻、专用小麦、 高油大豆、耐密玉米、 双低油菜、杂交棉花、高产高糖 甘蔗等新品种推广,加强小麦“ 一喷三防”(喷施叶面肥,防病虫害、防早衰、防 干热风)、水稻大棚和工厂化 育秧、玉米 地膜覆盖、棉花轻简育苗移栽、甘蔗健康种苗、机械化深松 整地、 膜下滴灌、 水肥一体化、 测土配方施肥、耕地改良培肥、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秸秆综合利用、快速诊断检测等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联合育种,加快畜禽水产遗传改良进程。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在有条件地区实行整乡整县(场)推进,力争实现优势产区和主要品种全覆盖。大力推动精准作业、智能控制、远程诊断、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


    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和涉农企业用工等需求,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 新型农民。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6.3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大规模开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 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灌区、 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新建一批灌区,大力开展小型 农田水利建设,增加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 田间工程建设,开展农田整治,完善机耕道、 农田防护林等设施,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 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术。完善 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支持政策和制度,延长各类设施使用年限,确保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
    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加快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加大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和川西北等牧区草原 畜牧业生产建设投入,加快 草原围栏、棚圈和牧区水利建设,配套发展 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健全水产原良种体系,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渔港和渔政执法能力建设。
    加快 农业机械化。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推进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机械化,重点突破棉花、油菜、 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大力发展高效植保机械,积极推进养殖业、 园艺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农用航空。加快实施 保护性耕作工程。大力发展 设施农业。支持农用工业发展,提高大型农机具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生产水平。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开展应对与适应 气候变化、 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技术研发应用,强化气象灾害、 草原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加快国家 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地区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工程建设。加强种子、饲草料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条件建设,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6.4   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 农业标准化。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重点,推行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集中创建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场)建设。加快发展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国家、省、市(地)、县(场)四级 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 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 风险评估、产地准出、 市场准入、 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实行 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

    6.5  
    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推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 规范化管理,开展 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加大合作社 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与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直接对接,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发展多种形式的 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 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严格规范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 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6.6   大力发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

    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 创新运行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在粮食主产区、 农作物病虫害重灾区和源头区实现全覆盖。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和应急处理机制,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切实控制 重大动物疫情,努力减轻 人畜共患病危害。
    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 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 农业社会化服务 市场管理,规范服务行为,维护服务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6.7   加强 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继续实行最严格的 耕地保护制度,加强 耕地质量建设,确保 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水资源,大力发展 节水增效农业,继续建设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坚持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推行 禁牧、 休牧和 划区轮牧,实施 草原保护重大工程。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扩大 增殖放流规模,强化水生 生态修复和建设。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治理和控制农业 面源污染。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 生物质燃料,培育门类丰富、层次齐全的综合利用产业,建立 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清洁水源、田园和家园。

    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节地、 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淘汰报废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加快老旧渔船更新改造,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 再生资源”的 循环农业方式,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6.8   创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粮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及部分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加大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强化物质装备,培养新型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 集约化,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通过产业拉动、技术辐射和人员培训等,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引导各地借鉴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好做法和好经验,推动创建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扩大示范带动范围,形成各级各类示范区互为借鉴、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7   重点区域

    综合考虑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以“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为核心,着力建设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区域,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7.1   重点推进区域

    包括 东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 长江流域、 汾渭平原、 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七区二十三带”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地势平坦,水土资源匹配,农业生产技术较为成熟,农业生产条件具有良好基础,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水果、蚕茧等其他农产品主产区,承担着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主体功能。加快推进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事关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24个省(区、市)800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场)。“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该区域粮食安全基础保障作用,调动各方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以建设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优势 产业带为重点,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强农田水利和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科技指导服务,推广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加快选育应用优良品种,大幅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完善粮食仓储运输设施,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促进就地加工转化,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主要指《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确定的棉花、油菜、 甘蔗、天然橡胶、苹果、柑橘、马铃薯、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出口水产品等12种农产品优势区,以及蔬菜、蚕茧等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区域。“十二五”期间,以建设区域内各类农产品优势 产业带为重点,推动规模化种养、 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强化质量 安全监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 转化率。继续巩固棉油糖、水果和蔬菜等产品供给保障地位,着力强化技术装备支撑,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继续巩固生猪、牛奶等大宗畜产品供给保障区的主体地位,强化出口水产品生产基地功能,加快现代养殖业发展。

    7.2   率先实现区域

    包括 环渤海、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和大型集团化垦区。该区域交通、区位、市场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资本、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 集约化程度高,是我国 集约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和多功能农业发展较好地区。加快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主要指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保持 耕地面积不减少,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发展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为重点的 高效农业、 精品农业、 外向型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探索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 标准化生产和 集约化经营,提高信息化、优质化和 品牌化水平,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 附加值。

    ——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主要指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十二五”期间,统筹推进新一轮“ 菜篮子”工程建设,合理确定大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园艺产业和畜禽 水产业,提高大城市“菜篮子”产品的自给率。在稳定城市副食品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提高 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农垦规模化农业区。主要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 广东农垦等19个大型集团化垦区。“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规模优势,全面推进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装备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商品粮供给重点保障区,建设天然橡胶、棉花、糖料、牛奶、种子等大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提升垦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并在农业“走出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7.3   稳步发展区域

    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包括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草原地区,涉及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13个省(区)。加快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对于保障全国 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十二五”期间,牢固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稳步推进退牧还草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强以节水灌溉饲草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建设,建立草原增加 碳汇和 生态补偿机制。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 生产布局和 畜群结构,提高科学饲养和经营水平,加强农牧互补、牧养结合,促进草畜平衡,发展 生态畜牧业。


    8   重大工程

    围绕重点建设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旱涝保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 节水、小型集雨蓄水、积肥设施、机耕道路及桥涵、农田林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开展 土地平整,落实 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加快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4亿亩。

    (二)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在全国800个产粮大县(市、区、场)统筹实施水源和渠系工程、田间工程、良种繁育、防灾减灾、仓储物流和粮食加工等工程,逐步建设成为田间设施齐备、服务体系健全、仓储条件配套、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

    (三)棉油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加强新疆、 黄淮海地区、 长江流域棉花生产基地建设,强化长江流域“ 双低油菜”和黄淮海地区 花生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南方 甘蔗和北方 甜菜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改善田间基础设施、良种科研繁育设施等生产条件。

    (四)新一轮“ 菜篮子”建设工程。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规模,强化质量安全措施。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引导建设优质农产品 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五)现代种业工程。健全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建设动植物基因信息库,研发 生物育种技术,建立 转基因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国家级农作物育制种基地,完善农作物品种试验和种子检测设施条件。支持畜禽育种场、原良种场、种公畜站、新品种培育场建设。建设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和原良种场。

    (六)渔政渔港建设工程。改扩建或新建一批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二级渔港、避风锚地和内陆重点渔港,建设一批大型 渔政船,加强渔政基地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渔政执法能力。

    (七)动植物保护工程。健全六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健全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四级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防控体系,完善监测、防控、监管等设施设备。

    (八)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改扩建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补充建设一批部级专业质检中心,全方位建设市(地)级综合质检中心和县(场)级综合质检站,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预警平台。

    (九)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在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填平补齐、因地制宜、标准适当原则,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检验检测、农民培训等设施设备条件。

    (十) 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重点支持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复式和高性能农机具,加大对 秸秆机械化还田和收集打捆机具配套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农机试验鉴定等公共服务机构条件,完善农业、气象等方面的航空站和作业起降点基础设施,扶持农机服务 组织发展。

    (十一)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 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 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十二)农村沼气工程。加快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完善 沼气服务和科技支撑体系。

    (十三)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加强京津风沙源区草地治理,继续加强 三江源等地区草原生态建设,开展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南方草地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改良草原3亿亩,人工种草1.5亿亩。

    (十四)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改善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经营和管理骨干、 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的 经营管理培训,加强对种养能手、农机手、农民信息员和涉农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9   保障措施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综合施策,建立健全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提供有力保障。

    9.1   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 三农”投入。中央和县级以上 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 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 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 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 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 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 土地整理的规定。积极推动 土地出让收益用于 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充分发挥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 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发展 村镇银行等农村 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县域内法人 银行业金融机构新 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落实和完善 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 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农业 中长期贷款,加强考核评价。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支持其开展信用合作,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 农村金融有关 税收优惠政策。扶持 农业信贷担保 组织发展,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加快发展 农业保险,完善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健全农业 再保险体系,探索完善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各部门要主动服务“ 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业农村倾斜。积极推动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系,鼓励和促进工业与城市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进一步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动员和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与乡村 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9.2   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坚持和完善 农业补贴政策。强化农业补贴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的导向作用,建立农业补贴政策后评估机制,完善补贴办法,增强补贴实效。继续实施种粮直补。落实 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研究逐步扩大 良种补贴品种和范围,扩大马铃薯原种和花生良种繁育补贴规模;扩大生猪、奶牛、肉牛、牦牛、绵羊、山羊等良种补贴规模。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加大农机化薄弱环节生产机械补贴力度。加大动物强制免疫补贴力度,研究将 布鲁氏菌病、 狂犬病和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纳入免疫补助范围。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坚持和完善渔用柴油补贴政策。继续实施农业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免税进口优惠政策。

    建立完善农业生产奖补制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产大县 转移支付水平,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力度,规范粮食主产县涉农投资项目地方资金配套,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资金配套。稳步提高粮食主产区县级人均财力水平。全面实施和完善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扩大草原生态保护、 面源污染防控生态奖补范围和规模,探索实施生物农药、低毒农药使用补助政策。研究建立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报废回收制度,探索实施报废更新补助。

    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继续实施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农业重大科研项目;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加大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农业领域实施力度,选择部分农业科研院所予以稳定支持。将乡镇或区域性 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按照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工作经费,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启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加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补助政策。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园艺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 产品标准化创建以及 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规模。继续向农民免费提供 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扩大 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范围和规模。继续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对大学生涉农创业按规定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稳步提高 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完善主要农产品吞吐和调节机制,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发挥骨干企业稳定市场的作用。继续加强生猪、蔬菜等主要“ 菜篮子”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生猪、棉花、食糖、边销茶等调控预案,制定 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探索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制度。

    9.3   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促进农业对外合作。提高农业“引进来”质量和水平。借助多双边和 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引资引智力度,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继续用好国外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先进 适用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力度。充分利用政府间合作交流平台,拓宽农业“走出去”渠道。

    加强农产品国际贸易。强化多双边和区域农业磋商谈判和贸易促进,做好涉农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工作。进一步强化贸易促进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推动优势农产品出口。建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支持行业协会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农业 产业损害监测预警机制。运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相关措施,灵活有效调控农产品进出口。

    9.4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积极推动种业、农垦等方面改革。加强对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形势下 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指导和支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制定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落实和完善有关税收政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健全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积极稳妥推进 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


    9.5   强化农业法制保障

    完善以农业法为基础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研究起草农业投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农业 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


    (六)加强组织领导。坚持“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 政绩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 耕地保护作为考核地方特别是县(市)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围绕规划目标任务, 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研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统筹协调推动重大工程的实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努力开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局面。

    10   权威解读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日前公布,这是国务院发布的第一部指导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规划》, 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 陈萌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贡献率还相差约20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人畜力比重仍接近50%,农业发展依赖水土资源消耗、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必须尽快补齐,以实现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平稳协调发展。

    “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更加充盈、丰富、安全
    陈萌山表示,《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明确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提出了现代农业建设“5年取得明显进展、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并将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细化量化为农产品供给、农业结构、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科技等7个方面27个发展指标。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达到5.4亿吨,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30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310元等。

    “到时候,我们国家的现代农业建设将得到全面推进,老百姓的‘ 米袋子’、‘ 菜篮子’、‘油瓶子’将更加充盈、丰富、安全,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广泛普及,新型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越来越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 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 土地产出率、 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 陈萌山说。

    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今后几年我国将保证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支持保护、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加强组织领导。《规划》进一步明确国家农业投入总量要持续增加、比例要稳步提高,县级以上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 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 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 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 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今后继续实施农业“四补贴”政策,增加补贴规模、扩大补贴品种、完善补贴办法、增强补贴时效。加大动物强制免疫补贴力度,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和完善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农业农村改革将继续深化,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制定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等。

    着力解决明天“谁来种田”、“谁来养猪”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陈萌山表示,解决“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需要在发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 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

    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规划》将“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从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两方面进行了部署,致力于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规划》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

    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现代化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农民,《规划》在重点任务中就“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 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的现代化经营。

    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方面,《规划》在保障措施部分就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力度、落实 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不搞一刀切,加强示范区建设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 资源禀赋、发展程度、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基于这种情况,《规划》没有要求各地现代农业建设齐步走、一刀切,而是创造性地把全国现代农业建设划分为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不同区域。

    重点推进区域包括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供给保障功能;率先实现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和农垦规模化农业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功能;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保障功能。

    陈萌山表示,这些区域划分充分考虑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既突出了主产区地位,与国家主题功能区“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58个农产品优势区一脉相承,又进一步充分考虑了包括自然条件在内的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其他各种因素,更加便于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统筹推进全国现代农业发展。

    针对各地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不明、急需示范引领等问题,《规划》把创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提出,从“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和“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两方面进行了部署,目的就是要在点上寻求突破、进而示范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国已认定了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十二五”期间总体上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