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土地

中国农业发展前景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也引起了国家的积极关注,给农民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都投入了更多的支持。但是最近一些农业方面一连串不利的消息,不禁让人再次认真思考中国的农业问题究竟出在哪,出路又在何方?本人也对这个问题作过一番思考,最后总结出以下个人观点。

    1   中国农业发展前景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也引起了国家的积极关注,给农民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都投入了更多的支持。但是最近一些农业方面一连串不利的消息,不禁让人再次认真思考中国的农业问题究竟出在哪,出路又在何方?本人也对这个问题作过一番思考,最后总结出以下个人观点。

    1.1   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首先,从农业的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物价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经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响了本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广东的出现的荔枝大丰收却要贱卖、大量的冬瓜滞销,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其次,从生产过程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国农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

      首先,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上面提到:大年的时候所有的经营者都获得大丰收,但是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小年时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经营者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后,最终能落入经营者口袋中的钱就不多。

      其次,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有,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据调查:我国果品中优质果仅占总产量的40%左右,能达到礼品果标准的产品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大量为中下等果,特别是外观更差。又据调查:进口苹果平均到岸价格大约为3.90元/公斤,柑橘为4.00元/公斤,香蕉为1.90元/公斤,与我国同类水果批发价格水平相当,但整体质量明显要高。价格差不多,质量比不上别人,为求得生存我们的产品必须以更低的价格才能卖出去。其实,目前市场上进口水果的零售价是同类国产水果的2倍甚至更高。

      最后,就是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问题。这影响了我们的产品市场的开拓,销量难上新突破。

      最后,从营销策略看

      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而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这样生产者就不能及时的掌握市场的信息,根据市场细微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时候产品的滞销不是因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营销策略的问题。

      传统的经营者忽略的还有品牌形象是树立。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就是一分巨大的无形资产,是销售量的一个好的保证。然而农产品市场上还难找到很受消费者青睐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农产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把好质量关,从而导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农产品市场上交易多数都是初级产品,没有注重产品的价值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从上面看来,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还不少。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我认为最重要、最有效的办法是积极建设乡镇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我们的农业生产引入活跃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农产品的销路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吸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经营模式的改革和进步。

      此外,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支持(包括加大廉价生产机器、优良品种等的生产资料的供应,派出高级技术指导人员,开设培训班等),制定农业生产、销售、运输的优惠政策,这些对农业的进步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1.2   中国农业施肥的现状是什么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肥料技术处透漏,我国耕地面积约占全世界的9%,一年平均肥料使用量约为5000万吨(折合纯肥量),约占全世界肥料消耗量的35%,不同区域的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别,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过量施肥现象,不仅导致肥料资源浪费,也带来严重的耕地污染隐患。

      近几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化肥需求一直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在旺盛的市场需求驱动下,我国化肥总产量也逐年增加。尽管我国是化肥生产大国,但也是全球最大的化肥消费国,除了氮肥产量过多外,还需要进口大量磷肥和钾肥来弥补不足。从2005年以来,在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化肥价格上涨的客观条件下,过量施肥、肥料利用率低等因素直接导致每亩土地施肥成本增加十几元。

      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将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量、调整土地营养成分,改善肥料使用结构,推广使用高浓度复合专用肥,逐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土地的生产力。

    2   中国农业发展概括

    2.1   中国农业资源概况

      中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30039.2千公顷。平原、盆地约占31%,高原和丘陵约占69%。疆域由南到北相距5500多公里,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几个不同的气候区,其中绝大部分处于温带,适宜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的发展。中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种植,是稻、粟、稷、荞麦、大豆、茶、桑、苎麻、青麻、梨、桃、柑桔、荔枝、龙眼、山楂、猕猴桃等的起源地之一,名贵品种多样。中国拥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杉、松、柳、杨等树种,其中水杉、银杉、水松、杜仲等名贵树种为中国特有。全国草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大部分可以用来放牧。家养畜禽有牛、马、驴、骡、猪、羊、狗、鸡、鸭,其中,伊犁马、秦川牛、关中驴、滩羊、梅山猪、北京鸭等举世闻名。中国有海岸线18000多公里,江河湖泊等淡水水域面积达1600多万公顷。中国水产资源丰富,其中海洋水资源有鱼类、头足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鲳鱼、对虾等都是名贵品种。淡水水产量属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经济鱼类品种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鱼等50多种,东方对虾、中华绒螯蟹、鲥鱼、鳗鲡等驰名中外。中国的盆景、石雕、竹编、刺绣等农副产品也是种类繁多,蜚声中外。2001年,全国总人口为12.6583亿人,其中乡村人口79563万人,占总人口的62.3%。

    2.2   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和剥削,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生产水平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业生产全面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经过几十年努力,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和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主要农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市场供给充足,告别了全面短缺的状况,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可以说,中国创造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跨越的世界奇迹。

      粮食生产能力和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迅速增加到1993年的45000万吨,1996年突破50000万吨大关。1996年之后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都稳定在50000万吨左右。其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每公顷产量由1949年的1035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2532公斤,2001年达到4627公斤,比1949年增长了3.5倍。近年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00公斤左右,粮食储备量保持在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党和政府成功地解决了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国家自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快速增长,供给充足。目前,我国棉花、油料、水果、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人均棉花、油料、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1年,全国棉花总产量532.4万吨,比1978年增加1.5倍,比1949年增长11倍;油料总产量2864.9万吨,比1978年增加4.5倍,比1949年增长10.2倍;糖料总产量8655.1万吨,比1978年增加2.6倍,比1949年增长29.6倍;肉类总产量6333.9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6.4倍,比1949年增长近28倍;牛奶产量1025.5万吨,比1978年增长10.6倍;禽蛋产量2336.7万吨,比1980年增长8.1倍;水产品总产量为4382.1万吨,比1978年增长8.4倍,比1949年增长近97倍。根据有关专家的估算,在111种农副产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占56.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40.5%,两者共占97.3%。

      在总量增加的同[FS:PAGE]时,农产品品质改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均衡供给能力增强。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考察团对日、韩、香港的调查,我国出口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约为0.4%,达到国外对残留标准的要求。事实证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有保证的。

      (二)农业科技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技术与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部分领域已经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42%。

      农业科技不断取得积极成果。据统计,仅1988年以来,全国共取得各类获奖农业科技成果两万多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成果773项。特别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航天育种、杂交水稻和油菜的研究与利用,动物疫病、基因疫苗、动植物的营养与代谢、生物反应器等方面的研究,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著。从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种子工程”,共推广新品种1200多个,其中优质高产多抗品种411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灾害监测与损失评估及产量评估等方面广泛应用。农业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卫星等现代空间工具对农业进行研究、观察的新兴技术。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开展了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北方草原草畜动态平衡监测、耕地变化遥感监测、草原遥感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玉米、水稻、棉花等大宗农作物遥感估产的业务化运作工作,以及北方土地沙漠化监测、黄淮海平原盐碱地调查及监测、冬小麦旱情监测等。保护性耕作、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玉米地膜覆盖、精量半精量机械化播种、平衡施肥、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稻田养鱼、畜禽快速高效饲养、水产优质高效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了良好开端。全国已建立400多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重点开展转基因农作物培育与应用、组培苗木、工厂化栽培和养殖、设施农业、基因工程疫苗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一大批成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如水稻、玉米、油菜、棉花杂交优势利用和组织培养,生物农药和肥料,转基因蔬菜、棉花和猪,家畜胚胎工程、重大畜禽疫病疫苗、种苗脱。

    3   2015中国农业发展前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再度明确农业现代化转型方向,土地流转、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定价机制改革等系列政策有望逐步落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会议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目的,是做到农业产出的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中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在实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过程中,要依靠三条路径:

    1)政策持续扶持。会议指出,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强化金融服务;2)加快土地流转相关工作。会议指出,要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健全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3)加强农民职业化培训,扶持农村新经营主体。会议指出,要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

    15年一号文或聚焦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两大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农业的论述将对后期农村工作会议的内容(本月23日前后召开)定调,而农村工作会议将直接明确次年国务院一号文件内容。当前,中国农业从大局上面临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要通过集约化、科技化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口粮安全;二是兼顾人力、环境等资源的承载能力,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包括追溯体系)、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并有选择的改革价格管理机制,使经济作物价格市场化,加大进口解决国内供需矛盾。近年来,各类农业政策集中于对前者的论述(包括土地流转),在国家整体改革渐入深水区的同时,一号文件的方向或将转向第二类问题,聚焦利用科技手段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定价机制改革。

    土改拉开序幕,中国农业步入快速转型期:

    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推动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主要是大型&特种农机)、信息化水平提高。同时,伴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深化,大量规模化新经营主体兴起,推动农机、农资技术变革、企业平台化发展及模式转型。同时,对一些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或规模化程度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口粮产区,在政策扶持下,农业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有望加快发展。表现为信息化、智能化、金融化等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