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农民成了新职业,有了自己的“家”

聚土网 2017-08-25 14:46
摘要: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重点省份。自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省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余名,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5万余人,为山东吸引并留下一大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劳动者,在现代农业大舞台上展现风采。

  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重点省份。自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省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余名,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5万余人,为山东吸引并留下一大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劳动者,在现代农业大舞台上展现风采。

  

  姓名:陈龙 产业类别:粮食种植证书编号:SDTCA2015014……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农民陈龙掏出随身携带的新型职业农民认证证书给记者看。

  陈龙说,想要拿到这个“小红本”并不容易,除了属于家庭农场、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要参加农广校系统培训并通过等级考核评定,后续还要接受定期复核等动态管理,不够格了还会被“淘汰”。

  日前,怀揣着上述“小红本”的120多位山东各地农民汇聚齐河县,参加山东省农广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技能大赛”。比赛设计了“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蔬菜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现代农业创新项目设计”等比拼环节,现代农业技术的“强中手”纷纷登台亮相,尽显农民新风采。

  百花齐放 各自精彩

  拿到新型职业农民专属“小红本”有什么好处呢?2012年,国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后,相关试点工作在全国部分省份陆续展开。2014年,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实施面向全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出对符合条件者颁发认定证书,并配套创设教育培训、土地流转、生产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相关政策予以扶持。

  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点省份。自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省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万余名,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5万余人,为山东吸引并留下一大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劳动者,在现代农业大舞台上展现风采。

  陈龙是“干农业赚了钱”的典型之一。他从1998年开始做农业,个人流转土地规模曾一度近1600亩。“2014年参加农广校培训后,我转变了思想,要那么多土地‘没有用’,回来就退掉了绝大部分流转土地,重点对留下来的200亩地‘精耕细作’。”陈龙告诉记者。

  如今,陈龙田里的无人机、烘干机等农机设备一应俱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除了实现订单农业,让自己田里产出的优质稻米远销广州外,陈龙还繁育稻种、为其他农民托管代种、提供农机服务,一年家庭纯收入能达30多万元。

  陈龙的农业现代化探索之路也影响了儿子。他说:“儿子大专读的是信息工程专业,后来看我的现代农业做得好、有前景,毕业后主动回家跟我一起种地。”现在,儿子能熟练操作无人机,也拿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最近又着手为自家200多亩地搭建物联网,准备搞农业生产“现场直播”。这次来齐河,陈龙就是来参加“现代农业创新项目设计”环节的比赛,分享自己与物联网的故事。

  本次大赛的赛事主办方还组织了省内新型职业农民产品展。在展区内,记者见识了新型职业农民精彩纷呈的农业“致富宝”———其中有施用有机豆粕和发酵废菌棒,真正“零农残”的“鲁厚甜1号网纹瓜”;有产自泰安芝峰庄园,与精品采摘园、国家级越野车赛场、跑马场、真人CS等休闲农业设施相得益彰的葡萄酒;还有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发挥地缘优势、打造专属基地,为消费者带来的绿色安全可追溯的“谷姐”牌紫小麦、糯玉米、纯麦面等粗粮产品……

  在淄博市沂源县连宝农场的柜台上,记者品尝了农场自产、不加甜味剂的真正“零添加”的富硒黄桃罐头。这瓶“特别”的罐头保质期只有半个月,口感上虽没有一般罐头甜度高,却有一股自然的香甜。农场主薛连宝告诉记者:“由于炒作等原因,现在市场上的富硒水果价格虚高,市场也没有真正打开。其实,富硒水果的生产成本并不高,我们希望联合多个农场、合作社,共同打品牌、闯市场,把富硒水果产业做好。”

  能人带动、抱团发展的“陵城模式”

  离开赛场,记者驱车80公里来到德州市陵城区,这里有个拥有400多位新型职业农民会员的“德州市陵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协会”。协会成立一年半以来,通过帮助会员降低生产成本、传播先进农业技术理念、调整种植结构,成为了带动区域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火车头”。

  “能不能把配方化肥的情况印成宣传册?这样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这个意见好!这周六之前就落实。”

  “我想给葡萄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几次申请都说资质不够没办下来。”

  “建议你们成立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提高标准。”

  在协会办公楼会议室,近30位协会理事正在召开每月一次的例行理事会,就关系协会发展、会员农业生产的大事小情展开热烈讨论。

  “成立协会的想法是我在2015年参加区农广校培训时形成的。”协会会长王文昌告诉记者,他希望培训结束后还能和班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保持联系,交流农业生产经验。陵城区农广校校长邓学斌得知后,鼓励他们成立一个正式的协会组织,将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种粮大户联合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协会成立之后能干点什么?近年来,粮食销售下降,种子、农药、肥料、机械服务费等农业投入品价格上升,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没有人比协会会员对农业发展的这些“痛点”体会更深。王文昌以前搞过农资经营,深知过量施用化肥,不仅成本高,还会对土地带来伤害。于是,他根据农林局土肥站提供的配方,利用协会会员农场现有设备,统一调配氮磷钾肥料,以成本价面向会员出售,一年多来累计为会员节约肥料支出三百余万元。“协会开展的配肥项目不仅让会员得了实惠,更重要的是发挥了示范效应,让更多非会员看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王文昌说。

  2016年春天,王文昌在一次培训中接触到了夏花生种植,回来以后便和会员商量调整种植结构,将部分玉米地改种夏花生。陵城区农广校得知后,积极为协会联系专家,传授管理技术。第二年,协会会员推广种植了1200亩夏花生,获得了较好收益。此外,协会还做了很多实事,比如,购买无人机和植保机械组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队、拥有大型农机的会员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开展农机互助服务……协会成立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为会员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和便利,也让更多农民尝到了应用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的“甜头”,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壮大。

  “协会激发了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邓学斌评价说,通过搭建公平、公正、互帮互助的交流平台,带动陵城区的新型经营主体强强联合、抱团发展,同时,又辐射带动非会员,朝向订单农业、绿色农业方向发展。

  对于农广校来说,协会的成立也破解了往年培训后学员“一盘散沙”、难以形成长远社会影响力的难题,更好地推动农广校培育成果普及,还带动了一大批年轻、文化程度高的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参加培训,为农广校下一步的培育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