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土地流转闯出新天地

聚土网 2017-01-13 10:47
摘要: 焦竹园村是鄂豫边省委旧址所在地,属浅山丘陵地带,是省级贫困村。村里以前以种植粮食为主。 200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 焦竹园村地处泌水源头,北靠白云山,南与铜山相望,“七山二水一分田”。恶劣的自然条件,长期制约着焦竹园村经济的发展。 常言道:“穷则思变。”耕地稀少,而山水资源丰富,那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山水的焦竹园村村民,打破因循守旧的农耕模式和小农思维,想方设法向山水资源要饭吃…… 种植结构调整初见效 为更好地转变观念,焦竹园村推出了“以建立特色种植、养

焦竹园村是鄂豫边省委旧址所在地,属浅山丘陵地带,是省级贫困村。村里以前以种植粮食为主。 200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

焦竹园村地处泌水源头,北靠白云山,南与铜山相望,“七山二水一分田”。恶劣的自然条件,长期制约着焦竹园村经济的发展。
常言道:“穷则思变。”耕地稀少,而山水资源丰富,那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山水的焦竹园村村民,打破因循守旧的农耕模式和小农思维,想方设法向山水资源要饭吃……
种植结构调整初见效
为更好地转变观念,焦竹园村推出了“以建立特色种植、养殖基地为基础,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的经济发展新思路。
2010年,焦竹园村进行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起来承包给村民。
2011年,结合焦竹园村黄山薄土、阳光充足的地理优势,该村依托省农科院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选定了优质葡萄、风景树、瓢梨等种植项目。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该村村委干部带头入股成立公司,并按现代企业机制运营,以公司为龙头,带动农户共同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化发展。
2011年11月,焦竹园村成立的公司和合作社顺利登记注册,建设基地所需的土地流转工作也顺利完成。
到2013年,焦竹园村已建成200多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150亩风景树种植基地和80亩瓢梨种植基地。
大棚葡萄种植获丰收
村民崔允召当初加入了村中的葡萄种植合作社,承包了土地流转后的30个葡萄种植大棚,引进省农科院培育出来的‘夏黑’、‘巨玫瑰’等葡萄新品种,并采用三隔离和根域限制等国内一流的栽培技术,仅需15个月,葡萄就能上市销售。
“专家指导、统一管理、免费培训、统一销售。 这比以前种地强多了,原来每亩地最多收入1000元,现在葡萄大棚每亩收益在2万元左右。”说起这些,崔允召高兴得合不拢嘴。
村民葛真玉说,在省里专家的指导下,葡萄基地使用的各种先进科技手段让他们大开眼界。
“原来这一片荒坡地,粮食产量很低。自从村里请专家指导,带领村民培育葡萄新品种,不但让我们葡萄种植农户的收入大增,而且解决了村民农闲没事干的问题。村里的妇女每到葡萄收获季节,就到葡萄大棚里干活,每月能挣1200多块钱。”村民葛真玉告诉记者。据悉,和崔允召、葛真玉一样,村里还有七八户村民也加入了葡萄种植合作社。
“俺村能发展葡萄种植,建起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多亏了省农科院的大力帮助。”焦竹园村党支部书记张铮说,几年前,省农科院的黎世民到焦竹园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来到焦竹园村之后,通过调研村里的土质,结合处在浅山丘陵地带的实际,充分发挥农科院的科技优势,积极帮助焦竹园村走特色高效农业之路。从2011年到2013年,村里建立了100多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
“这些葡萄原本亩产可达4000公斤,专家指导村民剪去部分花果,把产量降到1000公斤。”张铮说,采用这种“疏花疏果”技术,葡萄产量降低了,品质却大幅提升。如今,通过主动减产的办法种出的葡萄香味浓郁,一公斤售价达到几十元,远高于普通葡萄,亩均效益两三万元。今年,焦竹园村又投资100万元新建高标准连栋塑料大棚50亩。连栋大棚的建立可使土地利用率提高15%以上,而且还能在冬季栽种草莓,实现立体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2016年,焦竹园村又有几户农民加入了葡萄种植的行列,该村的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00亩。“短短几年时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由当初的不足2700元,增长到目前的6000元。”张铮自豪地告诉记者。
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几年来, 焦竹园村从流转土地入手,从建设新型社区入手,对村中的道路、管网、路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优化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2011年,该村争取到了河南省委农办资金200万元,修建了新型村民住宅,建起了村文化大院,并在新型社区内建起了幼儿园,结束了村里孩子无幼儿园上的历史。同时,村里还向上级申请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为村小学建设住宿楼1栋,投资近30万元,使村小学成为寄宿小学,解决了村里孩子上学难、住宿难问题。
在焦竹园村采访时记者看到,村民住进了配套完善的新型社区,新建的文化广场内欢声笑语。“全国优秀党组织”、“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优秀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平安村”、“美丽乡村”等牌匾挂满荣誉室。
“我们打算把基地打造成一个集吃农家饭、品优质果、喝自酿酒于一体的绿色庄园,成为全县推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样板,走出一条依靠科技支撑发展特色农业的新路子。”张铮说。
思路一变天地宽

焦竹园村,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曾几何时,该村村民在仅有的贫瘠土地上,以种植粮食为生。
浅山丘陵地带的恶劣自然条件,使种植的粮食产量日渐低下,村民们一日三餐都难以解决。
穷怕了的焦竹园村村民尝试各种致富门路,盼望着自己有一天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穷则思变。焦竹园村虽然耕地稀少,但山水资源丰富。2010年,焦竹园村党支部、村委班子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提出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设想, 理出了“以建立特色种植、养殖基地为基础,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的经济发展新思路。
将村民现有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流转,是焦竹园村党支部、村委班子大胆迈出的第一步。班子成员带头入股成立各类型的合作社,让众多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该村先以葡萄种植合作社为龙头,把100多亩流转的土地承包给农户,并请来专家,引导村民改变原有的粮食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大棚葡萄。短短几年的时间,村民就尝到了种植大棚葡萄的甜头。而该村随后开发的风景树、瓢梨等种植项目,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其中……
土地流转、种植结构调整的初步成功,让焦竹园村党支部、村委班子看到了希望。该村一边进行种植业调整,一边对村里的软硬件进行改造,先后投入资金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小学、创办幼儿园以及规划现代化的新型民居……
思路一变天地宽。焦竹园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可喜的成绩,成为我市屈指可数的“美丽乡村”,村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得益于该村党支部、村委班子的思想转变。
焦竹园村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