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不“臭”得靠谁?

聚土网 2016-09-20 17:14
摘要:改变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状态得靠谁?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道路上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样的行为和心理不分城里人和农村人。这种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城里的垃圾没有农村那么“坦荡”的躺在道路两旁呢?只因,城里有许多的环卫工,城里有许多的垃圾桶,城里有许多的垃圾处理场,城里有许多鄙视乱丢垃圾的眼神。



但是在农村呢?硬件软件都没法跟上。全国4万个乡镇、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不少地方还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状态。别总是想当然的认为农村人的素质都低,垃圾都是他们乱丢造成的。虽然土生土长的农村朋友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自然会在认知和行为上存在差异。但我始终相信,当他们的家门口有一两个垃圾桶的时候,他们不会将自己的垃圾丢在大门旁边;当有正规的垃圾处理场的时候,他们不会将垃圾都推倒在村头小河沟。当他们懂得垃圾怎样分类并获得利益的时候,他们不会将烂菜叶一股脑倒进可回收卖钱的废品中。



人民日报曾经刊文介绍浙江金华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垃圾处理的方法,确实深受触动,也为当地官员举大拇指。他们在农村的家家户户门口放两个垃圾桶,农户只要把垃圾分类后丢进垃圾桶就可以了。财政出钱,专职保洁员上门收垃圾。他们为让年龄大小不一、文化程度不齐的农民分清“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问题,市委副书记和一帮人走街串巷找农民们了解情况,并把垃圾分为“会烂的”和“不会烂的”。这即使是八十岁的老太太也知道哪些会烂哪些不会烂,从而进行分类;接着,他们财政出资,在每个村建太阳能有氧发酵垃圾房,放入特定菌种,把会烂的垃圾丢进去。两个月后,垃圾就成了没什么臭味的有机肥,种果树特好,果农抢着要,甚至愿意花钱买。为了担心农民不愿执行,保洁员偷懒,市政府一帮人走访众多农民后想出办法,做得好的前几名家门口挂红牌,做得不好的家门口挂黑牌。农村里都是熟人,农民对荣誉很看重,挂黑牌,难为情啊。农民大都做得很好。对保洁员考核,做好了给奖金,做不好扣钱,保洁员也乐意做好了。也就是这样,垃圾分类了,农村干净了,难题解决了,财政负担轻了。


可以看出,其实农民也不愿意垃圾围城,毕竟生活在那里的还是他们。但因为没有硬软件支持,仅仅地方下文说说,根本起不到实质的作用,宣传也只是停留在左耳进右耳出的境况。如果将农村垃圾围城的责任按十分评判,农民占3分,地方应占7分。所以解决农村垃圾围城的难题,地方政府就应该深入当地了解实际情况,既要截断城里来的垃圾,更要处理好农村产生的垃圾。要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要明确垃圾处理的主体责任。当然,更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不同地区农村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理模式,推进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防止简单照搬城市模式或治理标准“一刀切”。从源头抓起,加强宣传和推广,逐渐提升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更接地气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的缓解并彻底解决农村垃圾围城现象。


聚土网 >>>>> 找土地 | 农业saas | 土地规划 | 土地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