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土地流转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聚土网 2016-01-06 16:46
摘要: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使农民的承包地有效转移”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很多问题的提出极为有理,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难度却非常大,尤其是操作层面有太多的难题和困惑。“改着改着,改不动了这就是大家都说的改革进入深水区了。”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在“2014城市中国计划年会-中国城镇化”论坛期间阐述了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使农民的承包地有效转移”遇到的一系列难题。他表示,很多问题的提出极为有理,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难度却非常大,尤其是操作层面有太多的难题和困惑。“改着改着,改不动了这就是大家都说的改革进入深水区了。”


土地流转后农民有钱却没了保障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农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土地流转成为大的趋势。按照土地流转规定,农民每年收取流转费用。然而在陈章良看来,相比按照每年、每亩地收取流转费,大部分农民都更倾向于一次性收取流转费。“一下子收30年,几十万,农民想着拿到这些钱就可以进城了。”那么问题来了。大多数农民并不懂如何理财,“甚至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有的人就想着买车,买别的,甚至出现了聚众赌博的情况……最后就是,钱没了,地也没了。陈章良表示,从政府角度来看,如果不能干预这些被流转土地的农民的低保、医保,这些最起码的社会保障,直接简单地将土地流转出去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生活来源和基本保障,就可能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类似贫民窟的问题。


抵押贷款让金融机构头疼

另一方面,关于宅基地抵押贷款也让金融机构很头疼。根据国家政策,部分城市试点“两权”抵押贷款,银行也就开始办理相关业务,但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很难调和。比如,农民将宅基地和房屋抵押给银行获得几十万费用,最后还不上贷款,银行一不能强行赶走贷款人,二即使人离开了,抵押的房屋和宅基地也只能在村集体范围内流转,这样一来,对于银行来讲,虽然开放了贷款业务,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因为他们不知道农民的贷款流转费用去哪里了,更不晓得抵押物改如何处置。随之就陷入另一个问题中,银行根据实际情况限制性的发放抵押贷款。无疑,这样举措使得土地改革成为一种口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