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条纹叶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水稻采购需求

聚土网 2018-09-06 13:51
摘要:水稻条纹叶病,属病毒性病害.植株发病早的多不能抽穗,发病迟的穗小、畸形.一般病株在5%左右,减产3%——5%;重病田病株可达30%以上,减产20%以上.近年来,在江浙一带粳(糯)稻受害较重,且呈继续流行蔓延态势,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水稻条纹叶枯病

水稻条纹叶病,属病毒性病害.植株发病早的多不能抽穗,发病迟的穗小、畸形.一般病株在5%左右,减产3%——5%;重病田病株可达30%以上,减产20%以上.近年来,在江浙一带粳(糯)稻受害较重,且呈继续流行蔓延态势,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症状识别

不同时期发病,其症状有所不同.①苗期发病,先在病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不同品种表现不一,糯、粳稻和高秆籼稻心叶黄白、柔软,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而成"假枯心".矮秆籼稻不呈枯心状,出现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减少,病株提早枯死.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②分蘖期发病,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籼稻品种不枯心,糯稻品种半数表现枯心.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③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

发病初始叶片出现褪绿黄斑,以后向上扩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 病苗呈"假枯心"症状发生规律

水稻条纹叶病的病原物为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纤细病毒属(Tenuivirus).病毒只能通过昆虫传播,灰飞虱是最主要传播媒介昆虫,灰飞虱取食病株后即可获毒,一旦获毒后可终身带毒,并经卵传毒,高龄若虫和初羽化成虫传毒力强,而越冬后,个体传毒能力下降;白背飞虱也可传毒,但带毒虫率较低. 此病毒寄主范围仅限于禾本科的作物或杂草上,如水稻、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粟、黍、看麦娘、狗尾草等约50多种植物.但除水稻外,其它寄主在侵染循环中作用不大.

病毒在带毒灰飞虱体内越冬,为主要初侵染源,并随着灰飞虱的转移而扩散.在大、小麦田越冬的若虫,羽化后在原麦田繁殖,然后迁飞至早稻秧田或本田传毒危害并繁殖,早稻收获后,再迁飞至晚稻上危害,晚稻收获后,迁回冬麦上越冬.灰飞虱在刺吸感病稻株汁液时,病毒粒子通过口针进入灰飞虱体内,经过5——20天(多数为7天)的循回期后,可连续传毒30——40天.一般水稻在感病后20天左右开始表现症状.水稻在苗期到分蘖期易感病,随着植株生长,感病性逐渐下降.发病有两个明显高峰期.第一高峰期在7月中旬,主要是由秧苗在秧田被第一代灰飞虱危害,被害植株将病毒带到大田后造成的.第二高峰期为7月底8月初,是秧苗移栽大田后受二代灰飞虱危害后造成的.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流行受耕作制度、水稻抗病性、灰飞虱带毒虫量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①耕作制度.不同的播期,影响灰飞虱迁飞高峰与作物敏感期能否相遇,形成不同发病程度.如以小麦为前作的单季晚粳稻发病重,大麦-稻-稻或油菜-稻-稻三熟制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连片种植区发病率低于稻麦插花种植区;管理差、杂草多,发病重.②灰飞虱带毒虫率.病株率与灰飞虱发生量无显著相关性,而与灰飞虱的带毒率有显著相关性.因而,带毒虫量大,发病率高.③气候条件.1——3月份气候偏高有利于灰飞虱存活和加速其发育繁殖,成虫迁入秧田危害时间早,传毒天数延长,发病较重.④水稻类型与品种.一般糯稻发病重于晚粳,晚粳重于中粳,籼稻发病最轻.此外,不同水稻品种间抗病能力相差甚大.

水稻条纹叶枯病大田危害状

防治方法

灰飞虱对水稻直接危害不重,主要以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造成危害.在病害流行区以治虫防病为目标.

(1)农业防治.①调整稻田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成片种植,防止灰飞虱在不同季节、不同熟期和早、晚季作物迁移传病.忌种插花田,秧田不要与麦田相间.②种植抗(耐)病品种.③调整播期,移栽期避开灰飞虱迁飞期.收割麦子和早稻要背向秧田和大田稻苗,减少灰飞虱迁飞.加强管理促进分蘖.

(2)治虫防病.抓住传毒迁飞前期集中防治;此外,早稻秧田平均有成虫18头,晚稻秧田每平方米有成虫5头,本田前期平均每丛有成虫1头以上,就应施药防治.防治方法参见"灰飞虱".


如有水稻采购需求,点击红色字体与我们联系,采购农产品,就上聚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