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水稻采购需求

聚土网 2018-09-06 13:43
摘要: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是世界性真菌病害,是我国南北稻作区危害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与纹枯病、白叶枯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尤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发生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达40%——50%,甚至绝收.

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是世界性真菌病害,是我国南北稻作区危害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与纹枯病、白叶枯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尤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发生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达40%——50%,甚至绝收.

症状识别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主要危害水稻叶片、茎秆、穗部.按危害时期及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瘟和谷粒瘟.品种间对稻瘟病抗性差异明显.

(1)苗瘟:发生于秧苗3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3叶期前病苗基部灰黑色枯死,无明显病斑,上部变褐卷缩枯死,;3叶期后病苗叶片病斑呈短纺锤形、菱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灰绿色或褐色,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严重发生时水稻成片枯死.

(2)叶瘟:在秧苗3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分蘖盛期发病较多.发生在叶片上,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褐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最终造成叶片枯死.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类型.

①普通型(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病斑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称中毒部;内圈为褐色,称坏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此"三部一线"是其主要特征,也称典型病斑.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生灰白色霉层.

②急性型病斑: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近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两面有大量灰色霉层.此类病斑发展快,常为流行的先兆.

③白点型病斑: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产生的白色近圆形小白斑.如果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可迅速扩展成为急性型病斑.

④褐点型病斑:病斑褐色,针头大小.多产生在气候干燥、抗病品种和稻株下部叶上,在温度适宜和高湿条件下,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3)节瘟:初期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围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节干缩凹陷,易横裂折断,早期发病可造成白穗.

(4)叶枕瘟:发生在叶片基部的叶耳、叶环和叶舌上.初期病斑灰绿色,后呈灰白色或褐色,空气潮湿时长出灰绿色霉层,可引起病叶枯死和穗颈瘟.

(5)穗颈瘟、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及小穗枝梗上.病斑初期为暗褐色,后变黑褐色.在高湿条件下,病斑产生青灰色霉层.发病早的形成白穗;发病迟者,籽粒不饱满,空秕谷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差,碎米率高.

(6)谷粒瘟:发生在谷粒的内外颖上.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灰白色,随稻谷成熟,病斑不明显;发病迟的病斑为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叶瘟 枝梗瘟

穗颈瘟 稻瘟病田间危害状

发生规律

稻瘟病由半知菌亚门梨孢霉(Pyricularia oryzae Cav.)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草和病谷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翌年,当气温回升到20℃左右时,遇降雨便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气流传播,也可随雨滴、流水、昆虫传播.孢子到达稻株后,在有水和适宜温度条件下,萌发形成附着胞,产生菌丝,侵入寄生,摄取养分,迅速繁殖,产生病斑.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逐步扩展蔓延.

病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4——7天,穗颈瘟为10——14天,枝梗瘟为7——12天,节瘟为7——30天.

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雾、露天气有利于发病,晚稻抽穗期遇持续3——5天低温(<20℃)阴雨易诱发穗颈瘟,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水稻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因此,稻瘟病流行是病原菌群体和水稻群体间在气候条件与栽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防治方法

应坚持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肥水管理,药剂保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并注意品种合理搭配与适时更替;加强对病菌小种及品种抗病性变化动态的监测.

②加强栽培管理.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适当控氮抑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③选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

(2)种子消毒.选用10%二硫氢基甲烷乳油35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浸种,早稻浸72小时,中、晚稻浸种24——48小时.

(3)药剂防治.应根据不同发病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药剂,及时、准确地用药.

①防治苗瘟、叶瘟:要掌握在发病初期用药.本田从分蘖期开始,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片上有急性病斑,即应立即防治.可每667米2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或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毫升等,兑水50升喷雾,每隔6——7天1次,连防2——3次.也可在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天,每667米2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50升均匀喷雾,预防病害发生.

②防治叶枕瘟、穗颈瘟和节瘟:这三种稻瘟病对产量影响均较大.防治穗颈瘟,要着重在抽穗期对水稻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感病品种、老病区或稻苗嫩绿、施氮过多而发病较重的田块,应分别在破口期、齐穗期用药保护1次.如果病情严重,同时气候又有利于病害发展,每隔7——10天,连续防治几次.选用的药剂及其施药方法同上.



如有水稻采购需求,点击红色字体与我们联系,采购农产品,就上聚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