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水稻采购需求

聚土网 2018-09-06 13:41
摘要:稻曲病,别名青粉病、伪黑穗病,因其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称丰收果,属真菌病害.此病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通常在晚稻上发生,尤以糯稻为多.随着一些矮秆紧凑型水稻品种的推广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此病发生愈来愈突出.病穗空瘪粒显著增加,发病后一般可减产5%——10%.此病对产量损失是次要的,严重的是病原菌有毒,孢子污染稻谷,降低稻米品质.

稻曲病

稻曲病,别名青粉病、伪黑穗病,因其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称丰收果,属真菌病害.此病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通常在晚稻上发生,尤以糯稻为多.随着一些矮秆紧凑型水稻品种的推广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此病发生愈来愈突出.病穗空瘪粒显著增加,发病后一般可减产5%——10%.此病对产量损失是次要的,严重的是病原菌有毒,孢子污染稻谷,降低稻米品质.

症状识别

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发生,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并逐渐膨大,导致病粒的内部组织被破坏,先从内、外颖壳缝隙处露出淡黄带青色的小型块状突起物(即为病菌的孢子座),其后包裹整个颖壳,形状比正常谷粒大3——4倍,色泽转变为墨绿色或橄榄色,表面呈平滑的粒状,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散出墨绿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厚垣孢子),有毒.孢子座表面可产生黑色、扁平、硬质的菌核.观察病粒的剖面,中心为菌丝组织密集构成的白色肉质块,其外围因产生厚垣孢子的菌丝成熟度不同,可分为三层:外层最早成熟,呈墨绿色或橄榄色,第二层为橙黄色,第三层呈淡黄色.

稻曲病前期稻曲球为黄色、稻曲病中期稻曲球为花色、稻曲病后期稻曲球转为墨绿色。

发生规律

此病由半知菌亚门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侵染所致.主要以菌核在土壤越冬,翌年7——8月间萌发形成孢子座,孢子座上产生多个子囊壳,其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也可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越冬,条件时宜时萌发形成分生孢子.孢子借助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器,造成谷粒发病.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病菌侵染始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之后和花粉母细胞充实期,而花粉母细胞充实期前后这段时间是侵染的重要时期.

影响病害侵染流行的主要因素有:①气候.病菌在24——32℃时发育良好,最适温度为26——28℃,34℃以上则不能生长.在水稻抽穗扬花期若遇多雨、适温、日照少,特别是连续阴雨天气,有利于发病.沿海和丘陵山区雾大、露重,发病往往较重.②水稻类型及品种.一般粳、糯稻和籼粳亚种杂交后代发病较重,而籼稻发病较轻.同一水稻类型不同品种间抗病力有明显差异,一般大穗型、密重穗型品种及晚熟品种发病重.中、晚稻一般抽穗早的发病轻,抽穗迟的发病重.杂交稻及杂交制种田感病发生重,主要是杂交稻在开花期颖壳开放的时间长,内颖与外颖之间关闭不紧密,使杂交稻比常规稻有更多的机会接受稻曲病病菌的侵染.③栽培管理.偏施氮肥、穗肥施用过晚造成贪青晚熟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和抓住水稻关键生育时期施药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据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常规中籼稻发病轻,表现较好的抗病性,而杂交中籼稻发病普遍较重,表现较高的感病性;在粳稻品种中,中熟中粳与迟熟中粳与单季晚稻粳,发病相对较轻,而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的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宁波地区以密穗型的秀水110为高感,粳杂次之,甬粳18较抗病.

(2)种子消毒.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采用以下药剂处理.

① 每100千克种子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400克拌种;②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8小时,浸后捞出催芽、播种;③ 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浸后捞出催芽、播种.

(3)药剂预防.大田防治水稻稻曲病的关键时期是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3——5天).易感品种在抽穗期遇下雨天气时,则在水稻破口中期(水稻破口50%左右)再施药1次.齐穗期防治效果较差.适用药剂以有机锡类杀菌剂(如丰登稻曲净、瘟曲克星)效果最好,其次为三苯基醋酸锡、井冈霉素也有一定防效,三唑酮防效最差。


如有稻谷采购需求,点击红色字体与我们联系,采购农产品,就上聚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