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之路,就在脚下  

聚土网 2018-06-06 15:10
摘要:搁在10年前,金塔县中东镇官营沟村村民毛秀萍绝不会想到,一个农民离开土地能生活下去。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没听说过农民离开土地,能过上小康生活。

搁在10年前,金塔县中东镇官营沟村村民毛秀萍绝不会想到,一个农民离开土地能生活下去。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没听说过农民离开土地,能过上小康生活。


5年前,毛秀萍和丈夫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土地谋发展,他们成了村上第一批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如今,通过外出务工和土地流转,毛秀萍家人均纯收入从5年前的1.2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5万元。按她的话说,“日子过得很自在,不用为父母养老和孩子上学发愁了。”


2014年,金塔县中东镇官营沟村拉开了土地流转的大幕。土地流转让官营沟村现代农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还加快了全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


“土地流转后,农民从土地上‘跳出去了’。过去守着土地吃饭的农民,离开家门走四方,从事二、三产业,维护了土地承包权益,破解了当前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增收缓慢的难题。”金塔县中东镇副镇长高辉说。


官营沟村土地流转后,5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创业。6组农户张龙将自己的承包地流转后,在建筑公司从事砌砖工作,年收入6万元以上。4组党员姜正兵将土地流转后,组织本村18名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年收入近5万元。3组农民刘正德,因妻子残疾无法外出务工,土地流转后就给本村租用土地的老板打临工,年务工收入达到6000元。


土地流转促进了官营沟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村土地向大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了一批农业经营大户,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成为现实,有效提高了流转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原来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以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为主的经营模式,全村经营主体由289户耕种主体变为8个流转经营主体。至目前,官营沟村共流转土地5100亩,占耕地面积的95%,已形成洋葱、玉米、制种、葵花4大支柱产业。


“我是看到土地流转效益后,才从黑土地转战黄土地的。”德才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理事长沈德才,在东北黑土地上已从事多年种植业,面积达到1万多亩。他说,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机械化耕种及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从播种机、铺膜机到采收机,一应俱全,代替了大量的人工劳作。


近年来,官营沟村架设低压管道8公里,实现了大型机械作业和高效节水灌溉,大大提高了土地的投资利用效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奠定了基础。


官营沟村委会主任李雪花说,官营沟村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返租倒包。先由村上成立合作社,由村合作社和农户签订流转合同,把土地从农户手中集中到合作社,然后由合作社集中流转到能人大户和企业公司,这种方式共流转土地4100亩。二是直接流转,由能人大户直接和农户签订合同流转土地,这种方式共流转1000亩。


土地流转后,官营沟村农民户均收入超过7.5万元,80%以上的农户在县城购买了楼房,50%以上的家庭购买了小轿车或大型机械。


“我觉得这几年农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已经打破了完全依赖土地的传统思想。过去为了争水、抢水发生的邻里纠纷多,土地流转后,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明显减少,邻里关系更加和谐。5年来,官营沟村没有发生大的矛盾纠纷。”高辉说。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官营沟村土地流转带来的巨大成效,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乡村的美丽嬗变。“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夏天务习庄稼,冬天带上老人、孩子去城里住。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变成了现实。”官营沟村5组村民鲁晓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