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聚土网 2017-11-24 10:48
摘要:榆林百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横山区流转2500亩耕地,采取稻田养蟹的模式,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每亩土地为农户增加50斤大米或180元的流转收益,种养效益大幅提升;

榆林百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横山区流转2500亩耕地,采取稻田养蟹的模式,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每亩土地为农户增加50斤大米或180元的流转收益,种养效益大幅提升;


榆林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府谷县墙头农业园区是陕西省高效农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西瓜、辣椒、红薯和胡萝卜等四大产业,线上线下统一销售,已将蔬菜订单辐射到常州、杭州、寿光、义乌、邢台等南北方市场;


榆林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定边县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马铃薯、小米、亚麻籽油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优质农副产品与消费者实现了有效对接,2016年电商销售额达3.6亿元;


近年来,榆林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步伐,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国家统计局榆林调查队一调查报告曾指出,如今,榆林农业发生了新变化,表现在:农业稳增长,总量实现新跨越;发展多元化,产业呈现新特色;布局集群化,区域形成新格局,这为榆林农业新动能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榆林农业新动能出现了哪些典型?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土地流转加速推进——为农业转型提供了新的空间


自2010年起,榆阳区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方式和途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拓展土地增值的最大效益空间,促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逐年增大,呈现出流转方式多样化、流转主体多元化、流转取向特色化、流转经营规模化的特点。通过土地流转,榆阳区让黄土地“转”成金疙瘩,“转”活了农民的致富路,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升级,实现了多元共赢格局,走出了一条推动现代农业增量提质的成功路子。


榆林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榆阳区鱼河镇王新庄村土地流转后建成的大棚蔬菜


榆阳区的做法是全市加速推进土地流转的一个缩影。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解决农业、农村长期发展的关键手段。2008年以来,榆林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土地流转加速推进,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截至2016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192万亩,林地流转面积5778亩。土地流转由最初单一的互换、出租,逐步拓展为转让、股份合作和托管等多种形式。


榆林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水稻收割现场,无定河流域通过土地流转,昔日的摞荒田上稻粮翻滚,3万亩水稻喜获丰收


2014年以来,榆林积极探索发展土地托管服务新业态,采取“全托管”、“环节托管”、“经营式托管”三种方式,累计托管耕地面积95.8万亩。


园区经济示范带动——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提到菠萝、香蕉、柚子、佛手柑、百香果这些热带水果,人们都会想到南方,而这些原本生长在南方的水果出现在神木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园区工作人员路国雄介绍,目前园区种植了28种不同种类的水果,主要以采摘为主,今年种植的百香果和无花果两个大棚,每个棚收入达到10万元,为当地老百姓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


榆林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近年来,南部县绥德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精准脱贫的一个重要抓手,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引入金融资本,推出了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六位一体”的融合模式,形成以省级园区为龙头,市、县园区为依托的三级园区集群发展的格局,目前全县已发展农业产业园区59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7个,辐射带动3000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国家级园区,由3个特色农业示范园和六个产业基地构成,具备技术创新、科技示范、企业孵化、培训交流、辐射带动、旅游观光等六大功能,辐射范围扩展至长城沿线风沙带、南部丘陵沟壑带、黄河沿岸土石带、白于山区干旱带,带动了全市特色种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农业的发展。2017年上半年,该园区利润总额达到656万元,同比增长69.6%。


榆林通过园区经济示范带动的例子不胜枚举。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技术创新、转化、示范和辐射带动的重要平台,为榆林农业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2016年底,全市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到22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8个。


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载体


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在榆阳区大纪汗村集中流转2300亩土地,建立马铃薯基地,村民不仅获得流转收入,还可在基地打工获得劳务收入;子洲县长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万亩核桃种植基地涉及5个村806户,可实现年产值1900万元,年盈利800万元;榆阳区四娃圆梦家庭农场集种、养、加工、销售为一体,2016年加工水稻150万公斤,生产富硒大米40万公斤,实现总收入500多万元......


榆林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田间,农民在忙碌的收获马铃薯


近年来,我市农业系统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表现在,农业园区建设加快,龙头企业创新提升,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家庭农场发展迅速,一村一品示范良好。


榆林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大型农业机械开进榆阳区补浪河乡昌汗敖包村的成片土地


榆林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中山涧镇旱作玉米长势喜人,产量创新高。(刘河摄)


据统计,2016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2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532个,合作社成员数33.8万个,带动非成员农户数27万户;家庭农场达到1725家,其中省级136家。


休闲农业多点布局——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渠道


佳县赤牛坬村是中国美丽乡村,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销售、农家乐经营、旅游配套服务等多种收入渠道带动了农民增收,2016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横山区黑峁墩村是省级美丽乡村,村内圁水山庄总占地面积600亩,其中水域面积约400亩,陆地面积约200亩,2017年在该村举办榆林市第二届“七夕”文化节活动,吸引了大量周边群众和游客;


靖边县王渠则镇重点发展“西涧丹林”乡村旅游,2017年先后推出首届杏花节、夏季黄芥荞麦花节、秋季红叶节,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带来收益500万元以上;


榆林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靖边县王渠则镇荞麦花盛开


榆林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榆阳区常四娃家庭农场


榆林各地依托地域、民俗、人文等特色资源,按照“以节为媒、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思路,围绕“四季游农”主题活动,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创造农业价值,以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点为重点,全面助推一二三产融合。


榆林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榆阳区赵家峁休闲农业


榆林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游人们在油菜花海中拍照留影


目前,榆林休闲农业呈现出多样化的飞速发展态势。2016年底,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436个,其中国家、省、市示范点达到110家,接待游客34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从业人员年人均报酬达2.7万元,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新的重要渠道。


“互联网+”全面对接——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榆林正北紫萱杂粮食品有限公司是榆阳区镇川镇首家利用“互联网+”销售碗饦的实体店,日常销售每天稳定在30多单,2014年以来月均销售额达7万多元,年销售利润超过50万元;


榆林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米脂县建成农村淘宝电商服务站48个,邮政电商服务站12个,京东合作点6个,乡镇覆盖率达100%,行政村覆盖率达32%,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支撑保障体系已基本建成;


榆林市可尚颖食品有限公司上游发展订单农业,下游连接大型超市和电商平台,解决了周边70多个村民的就业问题;


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已成为榆林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水平的重要途径。据悉,全市共有8个县(市、区)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榆阳区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目前全区农村快递网点已达26个,覆盖10个乡镇,覆盖率达到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