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讨论】凭啥不让俺烧秸秆?

聚土网 2016-11-02 14:23
摘要:万般「秸」下品,一烧解千愁! 欢迎来探讨,凭啥不让烧?

在化学家的眼中,世界上无废物。但在农民的眼中,秸秆就是「废物」,至少目前是这么认为。


上个礼拜,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保部和科学技术部六部委联合发布

《关于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的方案》。根据方案估算,我国每年产生秸秆近9亿吨,未利用的约2亿吨。我们不妨照此数据逆推:玉米秸秆一般1亩地有1.5-2吨,小麦秸秆4亩地1吨,水稻秸秆4亩地1那么2亿吨的秸秆综合估计就有2亿亩耕地的秸秆未被利用。这么庞大面积的秸秆都去了哪里?





各位先跟着笔者穿越到20年前,那时候农民根本就没用过联合收割机,收小麦都是各家拿着镰刀弯着腰一刀一刀放倒。然后打捆,有点资本的找辆「蹦蹦车」运送到打麦场用大石磙子碾压,没钱的就是用「架子车」一车一车的人力往麦场拉,后来有点钱了就用「三轮车」拉或者找「拖拉机」。等麦子碾压脱落后,麦秸杆就「铁叉」挑成一垛,然后在公路上晾晒、碾压运回家。收玉米也大致如此的流程。



在那个年代,地里的秸秆都不会被烧掉的,都是运回家里,堆在房前屋后。谁家秸秆多也是让人羡慕的对象,因为生火做饭、烧炕取暖等等都靠秸秆,牲口住的窝棚、吃的饲料都来源于它,而且秸秆还是农民的建筑材料。


现在社会进步了,农业机械化普及,收割麦子、玉米、水稻等都是机械化。可机械化带来的问题却是“打碎了上半身,留下了下半身”。平坦的耕地留茬比较低,不平坦的土地留茬都在十来厘米。面积小就耙一两遍,面积大费时费力又费钱。现在做饭也不用生火了,电磁炉、电饭煲都有;许多人外出务工牲口也基本不养了,于是,秸秆就变成了「废物」。一把火,就能解决掉,不花钱也不费力。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国家禁止烧秸秆,农民们就「尴尬」了。根据媒体调查报道:“玉米收割1天,剥皮2-3天,晾晒2-3天,之后再把玉米运回家,收获过程是7-10天。这样,剩在地里的,就是玉米秆了。以10亩地为例,把玉米秸秆归拢好,再拉回家里垛起来,这个过程,至少需要4个劳力齐心协力辛辛苦苦干上3天!”这三天花的时间、金钱、劳力谁来买单?有人会说现在都有秸秆打捆机,一台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价格想都不敢想。且许多农村地区这样的机器比较少,租都不好找,即使找到了钱谁来掏?那秸秆留在地里的“半截身子”又该如何处理?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农村劳动力的确很缺。秋收忙碌的身影也是外出赶回乡抢时间的。如果靠留守的“386199部队”慢慢收拾,那你肯定会被村里人骂,且冬播小麦也赶不赢。农村人都知道 “种不好庄稼一季子,娶不好老婆一辈子”,为了这点东西,耽误了播种不划算。



但国家不让烧了,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办法?

有,而且有多种。我们来侃侃..


1、发电厂回收

在锅炉中直接燃烧秸秆,产生高温高压蒸汽,推动汽轮器进行发电。秸秆的热值是标准煤的50%,秸秆中硫含量为0.38%,煤炭中的硫含量为1%,秸秆直燃发电后的废气可以不用进行脱硫处理,秸秆发电的单位投资是煤电的2倍。一吨秸秆能发700-900度电。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 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规定农林类生物质发电的上网价格为0.75元/度电。目前也有包括国能、国信、凯迪等多家公司回收秸秆用于生物质发电。


2、造纸厂回收

过去农村各地的小型造纸厂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秸秆,但由于污染太大,各种产品都不尽合格,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下,陆续成为了历史。现在的秸秆造纸较之以往要高了很多档次,比较突出的就是“泉林模式”——从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中分离出黄腐酸和纤维素,黄腐酸用于生产系列高端肥料回馈农田,纤维素用于生产系列高档本色纸制品。因此这类造纸企业就会在原材料的回收上想法设法,比如在作业时加入秸秆回收环节;或者转包他人去地头回收等。


3、沼气池消耗

利用沼气设备,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在严格的厌氧环境和一定的温度、水分、酸碱度等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厌氧发酵产生可燃气体。这为秸秆的有效利用和回收提供了渠道。前些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农村沼气池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在许多地区也集中建立大型沼气池进行能源的转化,秸秆的利用率逐渐的增大。比如湖南桃源庄家桥村沼气站工程投资344.36元,一年消耗的秸秆就有584吨。


4、秸秆饲料与肥料的吸收

关于秸秆饲料和肥料的技术也是几年就有一种新的技术出现,各个地区也成立了不少的相关企业。具体的技术查起来太费事,在此不做阐述,各位自行百度脑补。不过通过秸秆转化成饲料或者肥料这一渠道,所消耗的比重很大,六七千吨有机肥就能利用6000吨小麦秸秆。


5、生物质气

秸秆在700-900的条件下与空气或氧气等气化剂发生反应,即可得到可燃性气体。相比于沼气,这一过程速度很快,可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生产出的生物质气种类颇多,用途也较广,可作为燃气,也可以作为汽车燃气,或者用来发电。这种大规模生产所用的原材料也是庞大的体量,具体参考数据涉及太多,小编也怕麻烦,就不一一列举了。附图,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和产品。



6、秸秆还田

将秸秆粉碎后直接还施到土壤中去,是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关数据显示,秸秆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左右。如玉米秸秆含氮量为0.61%,含磷量为0.27%,含钾量为2.28%。每亩地施用秸秆1000千克,就可增加有机质150千克。目前大多数收割设备都直接配备了秸秆粉碎机,直接在农业作业同时就能将秸秆粉碎还到田中,在某些方面确实解决了农民对秸秆处理的苦恼。


7、小众用途回收

除了以上的消耗“大户”,还有许多小众的利用渠道,比如秸秆经过处理可以用于培育食用菌;还可以制作轻质墙板和复合仿实木门;制作保暖材料、装饰品、建材;那些心灵手巧的农村嬢嬢们可以用编织出各种手工艺品等等。


基本上就是这些了。当然还有其他的利用方式,各位可以留言探讨。



办法这么多,为什么农民还要冒着被拘留的风险烧秸秆呢?这个就是我们接下来讨论的重点,个人感觉蛮有意思的。


烧秸秆这一自发行为的背后其实是自然衍生的经济逻辑,而且是最简单的成本收益的逻辑。即,当秸秆能为农民带来大于成本投入的经济收益时,那烧秸秆的行为自然就消失了。上述的利用方式却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谓是“条条大路难通罗马”。


回收与仓储

秸秆利用最大的难点就是回收仓储的成本,即“从田间到产品”这一过程所需要投入的钱。收购成本主要由机器投入、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几方面组成。想让农民自己把秸秆打包送上门,基本不现实。


所以秸秆回收都是企业自己下力气,购置粉碎机、抓草机、打捆机,还要搭建简易场地和棚库,需要一次性投资20万元左右,多个地区就得数个20万托底。而且农村的土地并非都是规模化的,大多数地区还是东一块西一块很分散,加上地形的因素(山地丘陵地区),有机器也不好使。在运输过程中,远距离运输一定是不经济的,但是秸秆消耗的资源大户都是有区域距离保护的,比如生物质发电厂原则上100KM范围内只会有一家。根据实践情况反馈,集中运输距离在50KM内才不怎么亏本,毕竟汽油费年年在涨。50KM半径范围内究竟能有多少原材料供应呢?毫无疑问,难以满足需求。


四处收购回来后又面临两个问题,存放场地和防火防腐。场地只能靠政策来协调,毕竟面积比较大;仅凭企业自己掏钱租赁或购买地皮那就干脆别开厂了。仓储方面,北方的难度其实没有南方大,南方雨季很容易使秸秆受潮,就需要再投入不小的成本。


成本的问题是所有秸秆资源化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目前存在的多数企业都是靠国家仅有的补贴艰难度日,甚至有些企业就是骗取补贴而存在的。而且,即使解决了回收的的问题也还存在诸多执行方面的细节问题。


预处理

秸秆最重要的预处理就是去掉其中的水分。以产量最大的麦、稻秸秆来说,有些地方只种一季,且收割期气候少雨,那么可以在地里干燥到含水率低于25%后再收,这样的秸秆很受欢迎,不管是做饲料还是秸秆煤,都很好处理。而有些地方要种两季以上,收割期限不允许长时间把秸秆放在地里,必须处理掉,这种情况下秸秆含水率常高达60%,用非自然的手段去掉水分,代价很大,这样的秸秆,用途就小多了,所以苏南是以粉碎还田为主。秸秆压缩后体积可以变为蓬松状态下的20到30分之一,从田间地头收上来之后,必须压实运输。但从田间收上来之前,聚零为整的过程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一部分人力的,代价比较大。虽然有打捆机,但如果打捆的是鲜秸秆,含水率高的问题还是无法解决,会导致大量无用的水,含在秸秆里被运输,划不来。


直燃发电

直燃发电的主要问题是秸秆燃烧后锅炉会结渣、秸秆中的碱金属会腐蚀锅炉等,而且秸秆的种类、秸秆的含水量等都会对锅炉的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在秸秆回收的过程中,也是有那么几个不厚道的农民直接往秸秆里面泼水,甚至有的直接在里面塞石头,这无疑是锅炉最大的威胁和隐患。技术方面都没有完善再加上人为的使坏,难怪说现在的直燃发电项目都在亏损呢。


直燃发电只是一项技术,要想将此技术转化成生产力,那动辄几亿的项目建设成本对于多数地区来讲仍是一个问题。且大多数南方地区根本不适合电厂的建设,我国目前90%的生物质发电项目都集中在长江以北,尤其是山东、江苏、安徽、黑龙江、河南几省已占了全国的76%,主要以北方的玉米秸秆为原料。


沼气池的麻烦

秸秆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等聚合物,难以迅速被降解。秸秆在厌氧发酵产沼气之前,需要进行预处理,一般是以氢氧化钠溶液预处理或者生物与处理为主。预处理后的秸秆需要经过20-50天不等的发酵才能充分地把秸秆中的有机质转化为沼气。2015年我国农村沼气用户约为5000万户,但几乎都是以畜禽粪便为原料。凡是最初用秸秆为原料的基本都废弃了。根据网媒报道:陕西某一个村建了八口沼气池,只有一口在使用;一个县建了1万2千口沼气池,一多半都闲置。



农民们还是比较嫌麻烦的,沼气池里的肥水比例控制起来就是个麻烦,池中的废渣清理也是个麻烦。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潘根兴曾说道:“在东北等寒冷地区,沼气只能在气温高的季节才能生产,而在江浙一带相对湿热又相对富裕的地方,谁会愿意每天围着一个臭沼气池转,每天把里面的东西掏进掏出呢?”那个味道也不摆了。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现在的农村人都进城了,牲口都不养了,沼气池也就闲置了,那被视为废物的秸秆


还田也不靠谱

一年两季的农时很紧的情况下,大量的秸秆还田,根本不能将自身分解变成腐殖质。那些不完全破碎的秸秆会让新苗都无法生根于土壤中,只能长在秸秆上成为“吊死苗”,导致无法生根、吸水、汲取养分。秸秆在分解过程中使得碳含量明显升高,土壤就缺氮,若不及时补充施氮肥会和新种的庄稼争抢土壤中氮,使得庄稼长不好,施氮肥的成本必然增加。因为秸秆粉碎还田之后有保温的作用,所以地下和秸秆本身所带的虫卵就不会被冬季的低温冻死,到来年春天就会加重除虫害的负担。这种情况下又不得不多大农药,无疑又增加了农药的成本。


而农民首要担心的问题就是成本,且秸秆还田需要多加两道程序,一是把秸秆粉碎,二是要把土地深耕,将秸秆埋在地下,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浅耕,因为深耕的费用要高一些。据央视报道,粉碎一遍30元,粉碎两遍50元,如果再深翻一次,40元到50元,这两道程序下来也就是100块钱。今年一亩地玉米产量1000斤左右,按照今年的市场价只能卖800多块钱,耕地、种子、化肥成本已经花费了300元,如果在秸秆还田的话又要增加100元的成本。


综上,一把火,很省事,不仅能增加土地肥效,还能消灭害虫。有秸秆还田补贴?莫说发不下来,即使发下来也少的可怜,还是要烧。


秸秆肥料化难破成本瓶颈

秸秆肥料化技术其实基本上很成熟,但是成本瓶颈很难突破。新华网曾对武汉最大的一家生物有机肥生产企业采访过,其负责人曾算了一笔账:“从田间地头回收一吨秸秆运到公司,运输与人工费用180元,生产过程中电费、工资等120元,共计300元左右,而一吨秸秆只能生产0.3吨有机肥。按照有机肥市场价格800元每吨来算,秸秆从田间到变成有机肥销售,净亏60元。”秸秆肥料化目前依然是对国家的政策补贴翘首以盼,如果没有这些补贴和奖励,估计时间不久就有一批关门倒闭。



关于那些小众渠道的秸秆回收利用,这里也就不做探讨了,毕竟解决的力量还过于弱小。你能指望一个秸秆手工艺品消耗多少秸秆量?


所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些途径都无法消耗,那就只能加大管理力度了。还别说,这效果还算可以。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开始了“秸秆禁烧狙击战”。一条条横幅都拉了起来,一个个干部都顶着烈日到村一级蹲守,一条条法规也时常颁布,一颗颗卫星也在太空坚守战线,数以亿计的禁烧监管费用化为无形。江苏、安徽、东三省等粮食大省都在同一时间段开展全面覆盖农村的战争。



以江苏为例,行政监管,各级部门下达任务制定目标责任书,到村一级呢,村长村干部等广播形式喊,地头监管,基层村干部乡镇干部到县级干部都要考核、发现焚烧了则现场处分,甚至因为监管不力,有可能丢官。另外有力的震慑就是不停的宣传如果焚烧了,派出所就抓去拘留。发动人民战争,效果还是很好的。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秸秆监测通报


同样也是很耗钱的,据公开报道,仅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一个区的25个乡镇(街道),去年为秸秆禁烧投入的财政资金就达4458万元。而在湖北省荆州市,今年夏收期间,每天1323个督查组、35280个巡查组,24小时轮班在地头巡查这些投入要是都分给农民的话,他们是不是非常乐意按照你说的方式处理好自己的秸秆呢?


如此力度的监管,但依然有人会「顶风作案」。农民也知道烧秸秆会影响环境空气质量,但相比较自己的投入而言,呛个几天也就是小事了,忍忍就能过去。你如果给庄稼汉们说城里的空气很差了,PM2.5超标了,雾霾严重了,他们会管这个?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的重视所谓的环境污染。


『现在提倡环保,也是另一种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只是算的是一个更大的账,其本质是希望以更有效的方式,降低环境成本,增加良性收益,但这个账对农民没有任何意义,不会有人为了秸秆利用带来的五毛钱收益而投入一块钱甚至十块钱的。』所以“凭啥不让俺烧秸秆?”无论是秸秆补贴还是行政监管,都挡不住农民欣赏烧秸秆这一“暴力美学”带来的舒爽。


结语


秸秆的资源再利用,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生产经营体系,也没有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小秸秆依然是大难题。政府、企业、农民之间还未能形成一个自驱动的良性循环,使得三方都在受累受委屈。究其原因还是利益的问题,假如处理一亩地秸秆能补偿农民200元,我想他们很愿意处理好的。再假如,秸秆在田间地头就能直接变成肥料或者利于运输的焦炭;或者发明一种喷剂喷洒在秸秆上直接变成地里的养分等等。



OK,关于秸秆的资源利用,太多太长太复杂耗时间,都能成为一个环境战略课题了。本文因篇幅原因到此为止,文中未提及到的可以留言讨论。请各位脑洞打开、发散思维,不吝赐教。

文|朱建星

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加微信jutucom,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