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农民贷款会更容易吗

聚土网 2016-03-08 13:55
摘要:核心提示|农民贷款难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近些年,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农村经济迎来众多发展机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农民贷款供需矛盾越加突出。

农村贷款

  核心提示|农民贷款难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近些年,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农村经济迎来众多发展机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农民贷款供需矛盾越加突出。农村金融市场也正悄然发生着一些新的变化,担保物的范围扩大、担保主体的多元化、贷款风险补偿金机制的建立完善,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的格局变化……都为农民贷款创业创造了条件。 2016年,农民贷款是否更容易,让人拭目以待。


  现状:农民贷款供需矛盾突出
  3年前,夏国正辞去了在外地当厨师的高薪工作,回老家长丰栽种了5亩葡萄。凭借过硬技术和开拓市场的本领,去年葡萄园喜迎丰收,一亩葡萄赚六七千元。但是眼下夏国正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说,“我打算扩大种植规模,想去银行贷款几万块,但是找不到担保人、没有抵押物,银行不放贷,民间借贷利息又高得吓人。 ”
  利辛县的肉鸡养殖户李世林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从前年起,他和别人合伙搞起了肉鸡养殖。“一年4茬鸡,一茬鸡1.6万多只,年收入十五六万。 ”说起目前的经营状况,李世林信心满满。然而,李世林苦恼的是,他想增资扩大规模,但银行提供的1万元贷款额度太低,扩大经营规模的打算只能暂时“搁浅”。
  “虽然没有农民贷款缺口的具体统计数据,但农民贷款难是不争的事实。 ”在安徽农业大学金融系副教授冯庆水看来,农民在生产经营中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尤其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国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的当下,农民对贷款融资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贷款融资的额度越来越高。
  从全国大数据上看,“十二五”时期,农民贷款余额呈现出了大幅增长。 《2015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报告》显示:201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3.95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6.15万亿元,同比增长14.8%;记者查阅了《201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报告》看到,当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54.79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3.10万亿元,同比增长19.1%。
  对比两份报告,农户贷款额度占比并不高。“十二五”期间,农户贷款余额增加了近一倍,农户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上升了一个百分点,但是农户贷款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5%。
  农户贷款数额占比少,单户贷款额度也不高。 “目前,针对农户的主要信贷产品——小额农户贷款的贷款额度一般只有3万至5万元,最多也就10万元。 ”省内一家金融机构有关人士坦言,缺少抵押物的农户如果要提高额度,可以找公务员、教师担保,但对于许多农民来说,想找到这类担保人也很难。

  问题:农民贷款难症结在哪里
  农民贷款难,究竟难在哪?长期研究农村金融的冯庆水认为,这与农民主要从事的行业——农业有很大关系。他解释说,农业生产不是单纯的“私人物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具有社会稳定功能、生态文明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国家安全功能等较强的“公共物品”属性,农业同样是一个“公共物品”生产部门。但目前农业是放在市场机制下发展,作为一个“公共物品”生产部门,市场机制会部分失效。
  冯庆水进一步分析说,银行作为商业性机构,其贷款的发放完全遵循市场机制,用完全市场机制的银行贷款来解决农业、农民贷款难,显然在机制上是不匹配的。
  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逐利是其本质,而农民主要从事的行业——农业,是一个弱质性产业,投资周期长、回报低、风险高,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和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天生矛盾。此外,农民贷款需求具有分散化、规模小等特点,增加了商业银行发放农民贷款的经营成本,压缩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加之农业的弱质性,客观上制约了商业银行发放农民贷款的积极性。
  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分析,农民贷款缺少符合商业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条件,这也是农民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分析说,现行的商业银行贷款制度,要求必须要有相应的担保,而农民由于受社会生活地域与范围的限制,不可能都找到符合银行要求的担保人;另一方面,农民虽然有农房等财产,但这种财产不符合贷款制度的要求,也无法实现抵押。
  此外,面对农户发放贷款的金融主体少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收缩县以下营业网点,留守的机构也只是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目前,针对农户放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

  猜想:农民办贷款将更容易
  虽然农民贷款难是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一难题已有望缓解。
  从抵押担保物范围上来看,近年来,农民贷款可供抵押担保的东西越来越多,林权、农房、土地承包的经营权、大棚承包的经营权以及订单质押、仓储质押、保单质押……最为值得关注的是,经过探索多年的“两权”抵押贷款终于迎来了顶层设计,唤醒了农民手中的沉睡资源。
  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是农民手头上为数不多的重要抵押物,但一直以来鉴于法律制度上障碍,金融机构在探索实施“两权”抵押贷款方面十分谨慎,因此,这类贷款的发放数额并不高,且不良率高企。因为不论是土地承包的经营权还是农房,《物权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都规定禁止进行抵押,所以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一旦出现这类贷款违约,将面临法律风险,抵押物处置困难重重。
  去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这份“两权”抵押贷款的顶层设计方案,赋予了“两权”抵押的融资功能。紧随其后,全国人大常委授权国务院在全国多个县市区进行试点,允许试点地区暂时调整部分法律规定。这意味着,试点地区在开展相关业务时,将尝试突破法律限制,“两权”抵押贷款的探索迎来了实质性突破,金融机构发放此类贷款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除了担保物的范围扩大之外,农民贷款的担保主体也更加多元化,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大型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农民担保的途径越来越多,贷款也就会更容易。
  “拿到2万元贷款,我种了13亩大棚西瓜,一年就赚了6万块。 ”在利辛县王人镇五里村,广源丰金融扶贫互助社成员周学义告诉记者,正是有了扶贫互助社的担保,他才有资本从事西瓜大棚种植,甩掉戴在头上多年的贫困“帽子”。
  在冯庆水看来,由农委、扶贫办、供销社和银监局组织、批准成立的各类新型农民金融合作组织,具有地缘、人缘优势,有利于拓宽农民的融资渠道,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又一个有益补充。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民贷款,各地也纷纷成立了专门解决农业、农民贷款难的担保公司。去年底,作为我省首个专业金融支农服务机构——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正式挂牌。该公司首期注册资金10亿元,重点为粮食经营户提供信贷担保,并逐步向从事畜牧、水产、蔬果、林经等规模种养殖户拓展。
  在公司成立的揭牌仪式上,该公司董事长叶斌表示,公司将执行全省政策性担保费率,放大担保倍数,结合农业特点,主要以在田作物、土地经营权、农业保险保单、农业设施为担保抵押物。金融机构有关人士表示,金融机构并非“嫌贫爱富”,只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补偿金机制,就相当于给金融机构上了一把“安心锁”,农民获得贷款也会更容易。
  在阜阳颍东区,去年颍东区财政局、颍东农商银行和农业保险公司等合作开办 “农保贷”业务,合作三方共同出资设立风险准备基金。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农业种养大户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仅需以其农业保险保单作为质押,就可以申请到最高300万元贷款,贷款利息的50%由区财政补贴给农户。
  “凭一张农业保单,颍东农商银行就给我贷款15万元,这可真是帮了我大忙了。 ”颍东区蔬菜种植户的吴万友说,由于缺乏抵押、担保,银行贷款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虽有一身的种植技术,但无奈建大棚、购农机都缺乏资金,规模上不去,效益也不见增长。今年9月,颍东农商银行推出“农保贷”后,他多年的心病也终于落地了。
  “保险公司介入后,农业贷款难问题迎刃而解,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大户提供了超过一亿元的贷款支持。 ”近日,庐江县副县长葛世新在接受采访时说。据介绍,2013年庐江县与国元保险公司合作,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贷款保证保险,县财政拿出风险补偿金1000万元,国元保险和惠民村镇银行、庐江农商行等四家银行分别签订每年5000万元额度的合作协议,风险分担比例为8∶2。
  风险补偿金机制实现了多方受益,也进一步得到了推广。据国元保险合肥中心支公司总经理翟光瑞介绍,在庐江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国元保险将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农业贷款保证保险,惠及更多的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大户。
  贫困户在广大农村地区占有相当数量,这也是信贷输出的一块“洼地”。
  1月29日,安徽省联社与省扶贫办召开了全省农商银行系统精准扶贫工作动员会,对全系统“十三五”期间金融扶贫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今年对全省70个扶贫开发县的贫困户全部建档立卡,4年之内将累计投放扶贫信贷资金超过350亿元。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农商银行正积极推行小额扶贫贷款,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内免抵押、免担保的专项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并执行基准利率、财政贴息、免购保险等优惠政策。到2015年末,已授信贫困户8.15万户,授信金额15.34亿元,发放贷款余额6.79亿元。
  可以预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随着金融扶贫的力度加大,农村贫困户贷款将更容易。
  从近期来看,农民贷款难有望进一步缓解。2015年,央行在9个月内5次降息,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6%下调至4.35%,下降了1.25%,这意味着农民贷款的利率也大大降低;此外,央行还进行了4次降准,特别加大了金融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正向激励,银行银根出现松动,这对于缓解农民贷款难将是一枚强心剂。

  展望:农村金融格局或将打破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保持着“三足鼎立”的态势,但这一现状似乎正发生着变化。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城市竞争,大中型商业银行服务下沉,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组建,市场竞争日渐升温。但最为传统金融机构忌惮的是,无孔不入的互联网金融业正将触角延伸到了农村金融市场。阿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以及宜信、开鑫贷、翼龙贷为代表的P2P平台纷纷抢滩,开启了一场浩浩荡荡的金融下乡运动。
  去年9月份,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推出了旺农贷,依托庞大的“村淘点”,对有贷款需求的农户提供贷款额度从2万至50万不等,无需抵押担保。与此同时,京东金融也发布了农村信贷品牌“京农贷”,解决农户在农资采购、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融资难问题。此外,中国最大的P2P金融服务平台、P2P巨头宜信也刚刚发布了针对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互联网金融·谷雨战略”,宣称要在五年内自建国际融资1000个基层金融服务网点,不仅提供农村信贷服务,还提供农村支付、农村保险等服务。在农村金融市场这块“肥肉”面前,众多体量小的互联网平台同样不甘示弱,结合“O2O”的风控模式,专注三农借款。
  来自滁州来安的种粮大户徐健便是受益者之一。因为求助银行贷款无门,急需资金购买烘干机的徐健将目光转向了互联网信贷产品。 “农分期年利率13%,虽然利率比银行高,但贷款门槛低,不需要抵押担保,手续办理、贷款分期便捷方便。 ”令他感到惊讶的是,与银行申贷类似,这家名为种子金服互联网平台安排了客户经理上门调查,在调查符合条件后,仅几天时间,10万元的贷款就打到了经销商的账户上。他表示,由于良好的信用记录,今年这家平台将直接给他授信,解决他季节性资金短期的难题。
  有关人士认为,目前,城镇地区已是互联网金融主战场,竞争十分激烈;农村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未来随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健全,广大农村居民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程度和认可程度逐步提高,农村互联网金融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但不可否认的是,征信难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进军农村市场的一道大障碍。同传统的金融形式一样,互联网金融同样离不开风险识别和评估,在征信不完善的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企业能走多远尚不可知。
  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互联网金融能否打破农村市场的格局,传统金融业都已经感受到了压力,势必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农民贷款的申贷获得率,稳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地位。在这场竞争中,不论谁输谁赢,农民贷款难有望进一步改善。两权抵押贷款扩大农民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