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速度会放缓吗【视频】

聚土网 2016-03-07 20:02
摘要: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推动了科技应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截至2015年12月底,我省流转耕地面积2921.85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6.8%。土地流转,大势所趋。
  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推动了科技应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截至2015年12月底,我省流转耕地面积2921.85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6.8%。土地流转,大势所趋。
  本报记者在基层实地采访中了解到,土地流转暴露出不少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真诚、有志于农业的种粮大户亏本,土地非粮非农化等,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警惕。

  “新农人”流转土地亏了本
  正值壮年的嘉兵 (化名),是长丰县岗集镇人,多年以来,一直在合肥创业打拼,积攒了不少资金。趁着农村流转土地的大潮,2014年,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在老家流转了600多亩地,投入100多万元,种植粮食。原想回乡大干一场,没想到,一年多下来,几人算算账,一亩地亏了300元,每人亏了好几万元。
  1月25日,他告诉记者,他种地延续了传统的种植模式,一季水稻一季小麦。除旱地之外,水田种的是水稻,每亩收700多斤,共收30多万斤水稻。粮食不值钱,国家保护价每斤1.3元,实际每斤只卖到一块零几分,水稻一共卖了30多万元。午季收了30万斤小麦,卖了30多万元,全年总计收入60多万元。而他们一年的支出却高达80万元,仅劳动力支出就达30多万元。 “劳动力成本太高,有些活必须人工干,比如撒肥、喷药、除草,一个工人每天从80块到100块不等。 ”
  劳动力之外,最主要的成本是土地流转费,每亩地每年600元,这几乎压得他喘不过气,如果地租能降到每亩300元,不说赚钱,起码能保本,但农民不会同意。或者,政府将现在发给农民的各种补贴,直接补给种粮大户。但如此一来,流转费恐怕也要跟着上涨。
  嘉兵也曾动过栽树的念头,但一打听,栽树的前景也不被看好,当地有个大户,流转了近200亩地栽树,至今一棵也没卖出去,也是焦头烂额。“政府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扶持种粮大户,5年后,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退地潮。 ”
  种经济作物又怎么样呢?嘉兵说,投资经济作物,风险很大,一是劳动力成本更高,二是需要巨额投资,这是他们无法承担的。他们曾经找过一家大公司,想搞合作,但人家要求他们自己先干起来,然后再合作。但干起来又谈何容易,首先缺少的就是资金。所以,怎么办都不好搞。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干,他心里也没底,先撑着,走一步算一步,看国家政策
  小规模经营亏本,大面积流转是否就一定能赢利呢?省农垦集团公司方邱湖农场流转了几千亩土地,由于土地刚刚平整,有的生地不长庄稼,2013年,1600亩黄豆基本无收,亏损严重。 2012年7月,金某在黟县宏村镇建设黄山宏村农业园,项目总投资6900多万元,规划总面积2000多亩,由种植、养殖、花卉、果树、休闲观光、绿色蔬菜等7大板块组成,是黟县最大的集养殖、种植、农业观光、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园。但到了2015年年底,陆续有农民工向本报反映,从2014年起,宏村农业园就已拖欠70余名民工工资40余万元,农民工已起诉至法院。近日,讨薪的农民工告诉本报记者,这个老板没挣到钱,否则,不会连工资都发不起。
  “粮食不仅不值钱,还不好卖,”与嘉兵有相同遭遇的还有本报读者王某,他在本报QQ群中留言:“雪大心寒,年关手紧,种粮大户家中20万斤优质杂交水稻没有人收购,没有买家,欠农资款、人工工资,己经火烧眉毛了。 ”
  记者问嘉兵,如果现在让他选择可以退出流转或者扩大规模,他会怎么选?嘉兵说,还没想过退出,因为毕竟投入了这么多,但肯定不会扩大规模。在当下这种环境下,规模越大亏损越严重,谁愿意干亏本的买卖呢?

  “老农人”管理到位仅微利
  阜南县的王盈(化名)算是个“老农人”了,多年来,他陆陆续续流转了600多亩地,其中200多亩果树,300亩育种,还有50亩在和丰乐种业、安徽省农科院合作搞试验田,另有30多亩温室大棚,还套种了200多亩中药材。传统的水稻、玉米、小麦,他都没有种植。问其原因,他告诉记者,如果每亩地租超过500元,还一味地去搞传统粮油作物,基本无利可得。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每年每亩地租500元为例,一季租金250元,化肥150元,人工费、机械费、种子费300元,一季的成本达700元,一亩地可收700斤小麦,也就700多元,扣除成本所剩无几。 “所以,别无选择,必须不走寻常路,种别人没有的,种好卖的,瞄准市场搞多种经营。 ”他坦言,这么多年,他干得很辛苦。他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来形容他这么多年的流转土地之路。
  “农业风险太大,就算粮食收到家,还有仓储问题、销售问题,真的很难。像我这么用心去经营的,这几年都只是微利,更不用说那些没经验,管理不到位的所谓流转大户,他们不可能赚到钱,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警惕,提前采取措施预防。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人流转土地,并不是真的对农业有感情、感兴趣,并不是真的想种地,只是看别人在流转,认为国家会有很多扶持政策、补助。这些人进来之后,发现事情不是想象的那样,钱不好赚,这样的人很快就会退出,甚至跑路,留下一堆“烂摊子”。对此,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今后,对于农民的要求,可能会越来越高,不是什么人都能流转土地,都能当职业农民。
  王盈认为,如果政府希望土地流转能持续、健康发展,那一定要加大扶持力度,相关政策要跟上,配套设施要跟上。另外,农民流转土地要慎重,要理性。流转之前先想好要种什么,要控制好规模,不能太大,同时要有配套的机械、仓储、烘干等设施设备,这样才可以降低成本。
  当然,也有种粮挣了一点钱的,颍上县王岗镇一种粮大户罗地(化名)说,他流转了1500亩土地,就种传统的小麦、大豆,玉米,往年一亩地能挣三四百元。2015年,小麦收割时赶上下雨,质量下降,每亩只能挣300元。他总结挣钱的原因是:首先,颍上县是平原地区,可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这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我1500亩地,只需要3个人耕种,全部机械化。 ”喷药、插秧、收割,全部机器干,一台插秧机一天可以插50亩,喷药一天能喷1000亩。另外,管理到位不靠别人。种地的如果什么都不管不问,靠雇人管理肯定挣不到钱。所以,流转土地还是要谨慎一点,经过深思熟虑,不能头脑发热盲目去搞。
  罗地的观点也被定远县桑涧镇大李村的赵保认可,他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前年挣了四五万元钱,去年不挣钱。他认为自己挣的就是个辛苦钱,“什么都得自己干,才能挣点钱,但凡雇个人,根本不挣钱。 ”
  宿州市有关部门曾经做过调查,从事粮食生产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正常年景每亩纯利润在200—400元,如遇灾年和其他不可预测情况,就很难赢利。规模越大经营风险越大,即使是参加了农业保险,在粮食绝收的情况下,每亩只能赔付270元。
  而当下,种粮不挣钱的恶果之一就是流转土地之后的非粮化。肥东县长临河镇一村支部书记告诉记者,该村共有3500亩耕地,现在已流转出去1000多亩,占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来该村流转土地的都是企业、公司。这些公司流转后,没有一家种植粮油作物,都是栽树。一方面由于当地是岗地,不适合种粮,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种粮不挣钱没有补贴,栽树国家每年每亩补贴600元,连续补贴5年。

  专家:流转速度放缓是趋势
  雇人干不挣钱,天灾人祸不挣钱,传统种植不挣钱,管理不到位不挣钱。怎么干才能挣钱?种田老把式王盈认为,土地流转,无非就是两条路:增加盈利,降低成本。而增加盈利靠的是多种经营,种好卖的,种价格高的,不能再低水平重复种植低端品种。农业补贴方面,政府应倾向于种粮大户,不能让流转大户承担全部的土地流转费用,应该有所补贴以降低成本。而罗地则认为,种植全程机械化、亲自管理是降低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而这些条件,并不是每个地方、每个人都具备的,所以,他们都认为,今后土地流转将向着更规范、更理性的方向去发展,不会再像之前那样迅猛发展,形成一股热潮。
  一组数据也从侧面验证了这些土地流转“弄潮儿”的说法,记者了解到,截至2013年年底,安徽省耕地流转面积达2012.4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2.2%;截至2014年年底,我省耕地流转面积 2541.7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1.09%;截止2015年12月底,我省耕地流转面积2921.85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6.8%。从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的增速明显低于2014年。
  采访中,嘉兵这样告诉记者,“如果政府再不闻不问,种粮人会越来越少,因为种的规模越大,亏的越多,谁能受得了?今年邻村一个种粮大户因无法承受亏损而跑路了。 ”
  2014年,中央“两办”下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扶持粮食规模化生产。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原有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归属由承包农户与流入方协商确定,新增部分应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嘉兵对中央这一政策何时能真正落实,表示出极大的关注,他知道光靠和农民协商是靠不住的,只能国家另外出台政策进行补贴。
  对于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知名“三农”专家、省农业经济学会会长陈进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农业需要变革,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农业领域面临“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降成本需要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实行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管理。
  当谈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时,陈进说,现在出现的水稻难卖、小麦难卖、大白菜难卖,说白了,就是因为重复低水平的生产,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是有效的供给,不符合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土地流转大户,在生产中要瞄准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不能盲目跟风生产,不能盲目流转土地,不然肯定没有出路。陈进认为,接下来,土地流转一定会沿着规范、理性、追求效率的方向前进,速度放缓,效益上升,这才是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之路,前几年那样的粗放式地增长,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