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解析

聚土网 2019-08-15 15:05
摘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高农业标准有效供给,加快形成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建设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需求


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侧开展的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的结构性改革,通过有效的要素供给、产品供给和制度供给,最终有效提升供给水平和质量,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的有机衔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新增长点、新动能和新供给的培育。同时,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更多地使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来落实各项任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综合利用政策、规划和法律、标准等工具手段,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服务职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到农业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基础,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标准是经济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是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可见,标准在建设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新时代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要能使农业标准成为引领,通过标准提升产品质量,质量创造市场品牌,品牌催生发展动能,促进农业供给体系提质增效,推动供需结构升级;要能使农业标准成为保障,将绿色生产技术应用于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资源利用效能;要能使农业标准成为纽带,优化生产企业与分散农户的组织管理模式,提高农业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农业标准管理模式与制定范畴


各国农业标准管理模式

不同国家农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大同小异。具体如下:一是大多数国家都是采取由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政府直接管理农业标准化工作或授权相应的机构来管理,而且由于农业标准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农业标准化的管理机构涉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大多数是齐抓共管,但职责分工明确;二是很多国家建立了农业标准化管理的协调机构或协调机制,比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三是农业标准化管理都在法律框架下授权开展工作,有效保证了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比如发达国家完善的技术法规体系及自愿性标准体系都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四是标准化主管机构同时负责标准化管理和合格评定管理服务,通过质量管理和检验检测、合格评定等工作促进标准的实施,标准化和认证认可一体化协调发展,美国、欧盟、加拿大、南非等国家和地区都是如此。

各国农业标准体系的共同点

农产品安全标准趋于严格。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为加强本国农产品进口门槛,相继出台和实施多种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或法规。

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升级。欧盟法规、日本肯定列表等不断公布需要授权的物质清单,新限制法规纷纷出台或更新。

标签和包装要求不断更新。关于包装,在环保、健康方面的要求更趋严格,标签内容更趋完整详细,比如营养标签强制要求标明部分营养成分,限制标签用词用语。

努力主导和积极采纳国际标准。各国尤其是农产品出口量较大的国家,其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所采用的标准制定原则是尽可能采纳国际标准,例如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对于本国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则努力通过承担主席或秘书处等活动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例如美国对加工果蔬产品标准的主导、印度对香料和厨用香草产品标准的主导、墨西哥对新鲜果蔬标准的主导等。

具体到各个国家,由于历史的沿袭、领域的划分、国情的不同、农业发展特点的不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同,标准体系各有特色。

日本农业标准体系的总体特点是:

第一,标准与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执行有力;第二,标准类别齐全;第三,标准科学、先进、实用;第四,标准的制定注重国际接轨。

美国农业标准体系的总体特点是:

第一,标准与法规密切结合,相互补充;第二,标准体系以安全标准和法规为核心;第三,标准体系的组成标准类别多样,方便贸易和质量监管;第四,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

欧盟农业标准体系的总体特点是:

第一,技术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各自独立又密切联系,相互补充,标准通过技术法规的应用成为强制实施的要求;第二,实施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其标准覆盖率达98%~100%;第三,更新快,不断根据食品安全和贸易需求随时更新;第四,食品安全要求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和核心。

我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我国先后成立91个涉农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集聚近万名各方面专家,开展农业标准化研究及标准制定、修订工作,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截至2019年6月,共制定农业国家标准3483项,备案行业标准6467项、地方标准21088多项,覆盖了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检验检测等领域,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行业、地方标准配套,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主要负责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以及工作组秘书处等5个机构的工作,并以我国为主承担起草制定国际农业标准46项。

我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相对应,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改善农业供给侧环境,优化农业供给侧机制,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这是解决当前农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解决了当前农业主要矛盾,才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对照该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标准体系结构、标准供给方式、标准质量水平、标准基础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一是农业标准体系结构有待升级。从现代农业发展实践看,农业生产已超越传统作业和习惯性操作,技术不断发展,机械化生产越来越明显,产业链延伸不断加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加强,电子商务、生态旅游等在现代农业体系中发展迅猛,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目前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还没有适应当前新的发展趋势,标准零散、实用性不强,没有形成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

二是农业标准供给无法全面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催生的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与标准转化难以做到无缝对接,不仅制约成果产业化,对农业标准化工作也意味着技术的浪费;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的标准还不够通俗易懂,还是“阳春白雪”,没有做到“下里巴人”,造成农业标准生产推广不力。

三是农产品标准与市场关联度不够强,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消费需求。目前,我国工作重点落在食用农产品的食品安全上,对农产品质量分级重视度不够,忽视、缺乏对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分等分级、加工性能、包装保鲜以及追溯制度等方面的规范和管理。由于没有农产品质量、品质(包括风味、特色等)方面的等级划分,再因为广大农户分散式生产的现实,造成农产品收纳后好坏混放;农产品在加工、销售方面也呈现出质量不稳定;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农产品质量差异更大,迫切需要保证农产品品质统一、稳定的质量标准,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农产品优质优价,也有利于农产品便利化销售。

四是基层农业标准化人才严重短缺,标准宣传贯彻、推广和实施难。大量农村基层没有农业标准化专业人才,能够承担农业标准化推广的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农业标准化落实没有技术支撑。

面向“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目标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考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要以“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导向,有效支撑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构建改善农业供给侧环境的标准体系

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等重点领域,支持各类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专业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标准研制,着力构建多层次、全链条、全要素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从层级上分为如下:

第一层级:进一步加强农兽药与重金属残留、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转基因安全评价、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治理、农业生态修复与保护等领域标准制定修订工作,不断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标准等属于此层级标准,是守底线标准。

第二层级:以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为目标,以种质种苗、农业良好操作规范、质量分等分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配送等标准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农业全产业链质量保障标准体系。

——重点制定修订下列农产品质量标准,推进农业供给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粮食作物:冬小麦、专用小麦、北方粳稻、南方双季稻、青贮玉米、鲜食玉米、高蛋白大豆、油用大豆、马铃薯、木本粮食。

蔬菜:大中城市郊区蔬菜。

经济作物:棉花、油料、糖料、林果。

畜牧:生猪、草食畜牧业、高产优质苜蓿等安全高效环保饲料。

水产:健康养殖、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大水面增养殖、低洼盐碱地养殖。

其他:热作农业、特色杂粮、特色园艺、竹藤花卉、特色经济林、特色养殖;发展粮豆轮作;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林菌、林药、林畜、林禽等立体复合经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

——按各地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农产品分布制定、修订质量标准,促进各区域农业统筹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

第三层级:以推动便捷交易和公平贸易为目标,加快农产品与农资供应商评价、物流仓储、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追溯及品牌建设等管理与服务标准为重点,加快构建农业全产业链交易协同标准体系。

——努力在智能农业、农机装备标准化等领域不断升级。开展农业信息化标准研究,加快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运输贮藏、信息发布、电子交易等相关标准的研制;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机械化,提升设施农业、病虫防治、粮食烘干、物流加工等装备水平,发展农用航空。

第四层级:以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耕地质量分级、农业气象、农业可持续评价、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标准为核心,构健农业全产业链基础配套标准体系,支撑农业“补短板”,为农业结构转型奠定基础。

建立改善农业供给侧环境的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市场倒逼机制。紧扣市场需求,利用市场倒逼助力标准推行,坚持以大市场带动大基地、大市场促进大流通,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要,以标准化方式推广到定点基地,直接带动农业生产。

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农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多方位联动,建立科研成果与标准制定、修订、标准宣传与标准推广、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协同发展的工作模式,助推农业标准化工作高效开展。

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反馈机制。通过建立农业标准实施验证平台,拓展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信息反馈渠道,使标准制定、修订与实施推广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 蔡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