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服务缺失下小农户与产业组织的深度融合研究

聚土网 2019-03-13 15:11
摘要:在这三种模式下,小农户与产业组织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依托,各地的小农户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相应的产业化组织模式。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小农户转型升级思考

【摘要】作为微观经营主体的小农户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其培育发展过程中,单个小农户却面临着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信誉机制、区域品牌等方面市场化服务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小农户竞争力的提升和规模化的发展。市场化服务缺失的小农户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走产业化路径,与产业组织进行深度融合。作者以产业集群为基本的组织理论分析工具,提出了分别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小农户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升级模式。同时,在这三种模式下,小农户与产业组织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依托,各地的小农户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相应的产业化组织模式。

一、引言

着眼于中国现实的国情农情和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其对于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农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短板,现代农业发展是我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基础性环节。从全球农业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分工服务、产业竞争力提升、信息化融合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体系的基本状况,农业生产特征和产业组织发展的基本趋势,在新型经营体系构建方面应逐步形成以农户为主体的生产体系,以涉农企业为价值驱动的产业组织,以及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中介环节的联结平台。而且,小农户与农业企业的有效结合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关键所在,决定着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农户本身的发展。然而,现实情况表明,小农户产业化的培育与普及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弥补市场化服务的缺失,通过不断的转型升级,与涉农企业、合作组织不断合作,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小农户的培育发展过程中,寻找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提出有效破解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农户作为农业生产最适度的基本单位,其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是对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好扬弃,既有利于促进土地经营规模与资本投入的扩大,又有利于解决农业“由谁来种”的重大问题。“小农户+农业企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更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指向。[1,2,3,4,5]然而,从现实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2.3亿承包土地农户一系列规模小、细碎化、非农化等问题十分严重,随之而来的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资金获取难、农业人才引进难、农业科技利用难、农业产业增值难阻碍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6,7,8,9]王亚华提出没有小农户的产业化就不可能有小农户的现代化,更不可能有中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实现小农户和产业组织的深度融合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重点解决小农户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严重缺失,以稳定其在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二、小农户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障碍

在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中,其核心是利益驱动,关键是“龙头企业”带动,基础是农户参与,本质是由有关各方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10]这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它能够把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农业生产技术与产后农产品营销融为一体,并兼顾三方利益。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成为小农户通过不同的转型升级与产业组织深度融合的平台。但是,农业产业链如何形成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关键还是要看产业链品牌的影响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农产品质量的控制。国外大多学者都认为通过加强农业产业组织中的信息管理,并从全过程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管,可有效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11]Hofman[12]强调信息和交流技术(ICT)在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重要性,它们可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力,为其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Victoria[13]认为信息技术对农业供应链的某些层次是重要的,能为涉农企业带来竞争优势。Dusty、[14]Williamsonetal[15]、Bromn[16]和Davidet al[17]提出了在农业产业链中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Schwarz-bovee etal[18]提出建立农产品质量预警系统,维护产业链的声誉和消费者的信心。在农业产业链管理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方面,国外学者Boehlje[19]等的研究表明,农业产业链管理能有效保证食品溯源体系的构建,降低溯源成本,提高监管效率。但是在国内,信息技术和农产品质量监控在农产品加工及销售环节运用较多,但在农业生产阶段的实践应用很少,农产品品牌意识较弱。因此,在农业产业链构建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控制农产品质量和打造区域品牌,成为农业产业组织必须面临的挑战。

1.小农户经营过程中信息化服务的缺失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我国农业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农业主体生产者也由传统小农户目标过渡为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农村虽然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单个小农户通常都面临着市场信息闭塞、高额交易成本、核心竞争资源缺失、谈判能力羸弱等问题。尽管政府或合作社构建的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提供了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售后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但是,他们能够享受的公共服务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严重受到“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营销农产品的宏观环境已基本具备,但是支撑小农户的集融资、信息和服务的管理系统并没有很好地建立和发挥作用。

2.小农户发展中农产品质量控制机制的缺失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特征是收入增长、城市化和全球化带来饮食结构的巨大变化,以及相应的高价值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工业部门的变化。[20]与此相联系,“农民在采用可持续的食品生产方式以及从谷物生产转向更加多样化的高价值农产品生产的时候遇到了许多挑战。[21]面临如此机遇,小农户在对高价值农产品的生产与质量控制上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现象使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更为关注,出现了一个整体的“市场信誉”问题,急需构建一整套专门针对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质量认证体系。即附有质量信誉标签的农产品就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也降低了农产品在消费市场上的柠檬效应,保证了农户的利益,也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22]

3.小农户成长中区域品牌的缺失

由于国家支农政策严重倾斜于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对家庭小农户的发展形成挤出效应,因此小农户在各方面的发展都会遇到种种困难。[23]其中,品牌创建与应用的问题尤为突出。区域品牌的创建与应用就是把企业识别系统(CIS)应用到家庭农户的发展全过程。[24]孙中华[25]认为我国家庭农户处于刚刚起步,面临着经营者的资格限制、经营规模的上下限设定、雇工数量限制以及认定和管理等多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小农户发展依然是小农思想,没有真正做到品牌化以及农业品牌的扩散,而这里也正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缺失。[26]王馨[27]认为小农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销售方式单一和家庭农户户主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小农户的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缺乏一套从品牌命名、品牌包装到品牌监督的策略。

三、产业组织构建视角下的小农户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在农业生产中,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市场现状形成不同类型的小农户,如具有一定土地规模的农户、具有一定资本投资的设施型家庭农场、具有加工养殖型的家庭农户等。从小农户长远的发展来看,因为单个小农户的发展还远远无法解决信息化、农产品区域品牌和农产品质量信誉机制的问题,必须通过与产业组织的深度合作加以解决,将其置身于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通过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主动应对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种植所需农产品,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才会有效解决小农户“种什么”、“怎么种”和“卖给谁”的问题,从而促使小农户的生产和经营更加规范化和便捷化,达到有效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目的。

1.小农户的转型升级

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供应链对小农户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技术进步和经营标准的日益苛刻,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和复杂多变,对农产品质量将日益关注,由此对农业生产经营产生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的倒逼效应。[28]因此,小农户必须处理更为复杂的供应链问题以满足价值链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借助资本化农业企业的进入,小农户实现自我转型升级,出现了“合同化小农户+农业企业”、“合作化小农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公司化小农户+超市/农贸批发市场”三种形式(见图1),这三种产业组织的小农户并非相互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依托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变且共同生存。小农户与产业组织的这种相互转型和升级使得中国的自给自足式的小农户改造成为规模自由扩大、分工专业化、产品商业化的现代化农业,依据不同的自身条件,应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发展不同的组织形式。

  

2.小农户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农业产业链构建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控制农产品质量和打造区域品牌,是构建农业产业组织必须面临的严峻挑战。然而,面对农户各自独立、村庄分散、物流体系建设不完善等客观条件,严重阻碍了产业组织的延伸。相应的,品牌的打造、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农产品质量的控制需要在区域内形成整合体系,共同维护、分工协作,这就要求小农户构建区域性的产业集群。

工业企业的产业集群理论同样适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根据国内外农业产业组织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农业中的产业集群既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也可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还可以小农户为核心,形成一群彼此独立自主但相互之间又有着特定(即产业)关系的小农户产业集群,在这个集群内隐含着专业分工和协作的现象,以协作来获得集群的“外部经济”的目标。[29]所以,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有利于区域品牌文化的打造、信息管理系统的搭建、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实施,进而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对外的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力。因此,通过产业集群的构建解决小农户与产业组织的深度融合就成为小农户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3.小农户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与产业组织深度融合

为了提升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小农户集群与产业组织融合过程中应注重核心的引导作用,依靠核心有效解决农业产业链品牌文化、信息技术以及农产品质量方面的建设,进而实现巩固产业链凝聚力的作用。

(1)合同化小农户产业集群+农业企业(见图2)。“合同化小农户”,顾名思义就是订单式经营,农业企业直接与家庭农户签订合同,规定农户在限制时间内完成农业生产任务,确定企业流通、收购的一系列条件。“合同化小农户”通过农户与企业合作结合基地的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为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进行独立经营。该产业组织模式以农业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核心,负责区域品牌的打造、信息管理系统的搭建和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实施,并建立起集群内的加工、包装和配送等。此模式下的小农户多出现在城市近郊或者有企业直接驻扎收购站的农村区域。城市近郊的基础设施都较为完备,拥有便利的物流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购销市场信息,使得小农户得以直接与龙头企业建立合同关系,通过企业的技术协助而带来间接收益;在位于自然条件优异的农村区域,非常适合某种农产品的生长,农业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建设生产基地,雇佣农户员工为职工,垄断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控制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使得农户再无其他销售市场,直接有效地控制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这就极利于品牌的打造、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以及农产品质量的控制。

但是,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要比预想中的缓慢。农业企业所建设的生产基地即使充分发挥了土地产能也满足不了企业所需产量,而且获取成片、大面积流转土地的过程十分缓慢和艰辛。由于农户对土地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使得农民流转土地意愿不强,且分别与农户进行流转商谈的成本过高。通常企业通过村集体租用土地,但也需花费高额的基地经营成本,包括生产设备、技术培训和服务、劳动监督等费用。因此,一般农业企业会结合基地生产并与农户集群签订收购合同。但是,合同农业面临着高违约的风险。“企业与农户在生产与销售完成之前就签订一个明确了产品的价格、数量及质量的合同,这也就意味着在最后产品成交时,双方之中几乎总会有一方是吃亏的:如果交货时的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企业便有意愿从公开市场上买进;如果相反的情况出现,农户则有意愿将产品卖到市场上”。[30]另外,由于自然灾害风险的存在,农户时常无法承担高额的违约赔偿金,这时“合同化小农户”就出现了转型。一方面,农户之间为了减小各自承担风险的压力,通过自愿组建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联合起来与市场打交道,从中获取更大收益,转型“合作化小农户”;另一方面,合同化农户在农业企业的资金支持、技术培训下获得了专业化生产能力,能够独立生产且进行初加工,升级为“公司化小农户”。

 

(2)合作化小农户产业集群+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见图3)。通过专业合作社发挥核心引导作用,实现区域品牌的打造、信息管理系统的搭建和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实施,进而达到生产规模扩大,市场渠道拓宽,以较低的产品价格吸引农业企业进入当地收购农产品,形成以“小农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产业化合作经营方式。一般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具有一定土地规模,适合发展较大规模、单一品种、集约化、机械化的“小农户”,通过合作社联合生产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联合起来成立生产合作社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合作社可以通过大批量购买生产原料而获得商家的折扣,通过分享技术信息和相互提供技术支持来提高生产力和产品质量,将生产过程及产品标准化,获得融资,通过分享资源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甚至通过销售和加工农产品而实现在产业链上的纵向整合”。[31]在工业化国家,“合作化小农户”是农业生产成功的基础,并且是当今生产组织的主要形式。例如,加拿大主要的特产作物都以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生产;法国十分之九的生产者至少参加了一家合作团体,57%的农户参与生产合作团体。[32]

然而,合作社近年来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许多地方出现政府强势推动创办合作社,并过渡干预合作社制度建立、经营运作、财务管理等,使得部分合作社绩效不明显或名存实亡。更糟糕的是部分组建者通过掌握合作社经营权而获取政府的补贴,或通过降低生产资料的交易成本而获益。因此,在权势的既定结构下,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大户吃小户”的状况,[33]如在利益分配方面,小农户只能以顾客的身份获得技术、信息和购销服务,而不能凭借惠顾贡献分享合作社的大部分盈余。[34]另外,高水平的机械化耕作牵制了具有天然性的土地耕作的灵活生产,丧失了农业组织应有的应对生产不确定性的灵敏性。这时,“合作化小农户”就出现了转型。一方面,针对消费者需求有向劳动密集型土特产或生态食品转变的趋向,而合作化农户的优势是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市场高附加值、精细耕作型农产品的新需求趋向相违背,使得合作化小农户粗加工制造、机械化运作的农产品不适应市场所需。另外,合作化农户在农地劳动生产无法获得高额回报时,农户会顺应国家号召,将土地流转出去,收取租金,转型为“合同化小农户”。另一方面,合作社骨干或主要成员,在获取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后,为了获得农业产业链更多的增值利润,更偏向于投资农业实现向专业化商品生产的转型,升级为“公司化小农户”。

  

(3)公司化小农户产业集群+超市/农贸批发市场(见图4)。“公司化小农户”作为产业链的核心驱动,从事区域品牌的打造、信息管理系统的搭建和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实施,负责从生产到运输、初加工、包装和销售各个环节,并且环环相扣,在经营管理上实行企业化制度经营,形成“小农户+超市/农贸批发市场”产业组织模式,通过专业化分工市场的带动进行企业化经营。此模式下的小农户具有一定的资本投资能力,结合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产品加工等于一体的家庭农户,一般表现形式是小农户上升为家庭农场的企业性质,同时拥有资本、技术及土地等必备条件,进行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并直接与超市或农贸批发市场等对接,获取产业大部分增值。该形式农户拥有信贷和保险市场的保护,兼顾应对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具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利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经验证明,市场自由化带来的价格变动更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的生产者,因为他们能更好地应对价格和产量变化,更好地应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需求。[35]因此,公司化小农户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然而,面向市场的公司化小农户在很多方面还是难以与农业企业相抗衡,无论是物流、加工、营销、管理方面都弱于企业,加之农户素质缺乏、农业人才流失、管理成本高等原因,造成公司化小农户经营陷入困境。此外,由于公司化小农户凭借自己力量不能满足市场所需,难以形成规模。这时,“公司化小农户”就出现了转型。一方面,公司化小农户雇佣劳动力存在代理问题,使得生产效率较低、管理冗杂、成本较高,依靠企业力量转型为“合同化小农户”。另一方面,因公司化小农户得以直接应对市场,相互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不利于区域品牌文化、农产品质量控制、信息管理系统等建设,造成核心竞争力弱,市场占有份额小,通过专业合作社创建区域品牌的方式吸引小农户进行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是公司化小农户转型的契机,因此转型为“合作化小农户”。

  

四、结论

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议题,其主要目的是扩大经营规模、增加资本投入和延长产业链条,而通过土地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解决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各种形式的小农户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单元成为主要解决方案: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户,与农业产业组织深度融合进而提升竞争力,使小农户从自给自足的生产导向转变为市场化引导的企业行为。农业产业组织作为提升小农户竞争力的有效载体,有利于整合农业知识、信息及文化资源,有利于与其他产业进行异业联盟,从而使农业由以往的第一产业转型为第二、三产业,建立高度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顺利解决农业“由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和“卖给谁”四个大的困惑问题。当前小农户产业化发展的缺失使得后续竞争力羸弱,我们提出通过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关系促进小农户转型升级,形成分别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小农户为核心的产业组织,即合同化小农户产业集群+农业企业、合作化小农户产业集群+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公司化小农户产业集群+超市/农贸批发市场三种模式,并由组织的核心来解决信息管理系统、区域品牌文化和农产品质量控制方面的缺失,有效提升小农户核心竞争力。在对三种产业组织模式的内部结构、主体功能、优势劣势以及转型动因的分析后,我们得出三种形式的小农户与产业组织并非相互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依托互补,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变且共同生存,各地市的小农户应根据不同的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产业组织模式进行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以求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霍雨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