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农业可取“中国经”

聚土网 2019-02-18 11:28
摘要:虽然中国农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但粮食生产一直都是农业生产的核心。中国的农业发展经验,可以为非洲农业摆脱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将木薯嫩枝上的叶子去除,切成带芽的茎段,对其表面进行消毒……近日,在海南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儋州校区的实验室内,来自冈比亚、纳米比亚、乌干达、南苏丹等非洲国家的18名学员正按照老师的示范,一步步做着实验,他们尝试在离体条件下对木薯进行快速繁殖。

  “这样的木薯种植技术目前在我们国家还不是很常见,我觉得很神奇。”来自乌干达的学员拉戈·哥德符里·俄宁加说,“木薯是我们国家一种很重要的粮食作物,这次中国之行的收获远超预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事实上,这只是近些年来非洲农业借鉴中国经验的一个微小镜头。

“增长不减贫”

  非洲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非洲现有可耕地资源7.7亿公顷,实际利用土地仅为2.11亿公顷,垦殖率仅有27%。而且,非洲水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农牧业发展和种植业的多熟种植。但是,非洲农业发展一直较为迟缓。

  新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开始迈入增长轨道。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7年,非洲大陆经济年均增长率维持在3.49%,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为3.86%。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一时期该地区农业年均增长率仅维持在2%~3%之间。

  在殖民时代,大部分非洲国家发展的主要是经济作物。独立后,为了获取外汇,非洲国家继续发展这种出口导向的经济作物,早期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也主要集中在经济作物上。

  这导致粮食作物生产一直是非洲农业的短板。目前,非洲每年用于进口粮食的外汇达到350亿美元。其结果是,即使有着较高的经济增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依然无法实现明显的减贫,面临“增长不减贫”的发展困境。

  相比之下,虽然中国农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但粮食生产一直都是农业生产的核心。中国的农业发展经验,可以为非洲农业摆脱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精耕细作

  非洲国家的农业在过去十多年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增长总体上主要源于种植面积的扩大,而不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例如,20002011年,非洲谷物种植面积增长了2.1%,但单产仅增长1.5%。

  土地资源丰富一直是非洲农业发展的优势,但这个优势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将丰富的土地资源转变成可耕土地需要巨大的投资,而非洲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发展资金严重缺乏的状况,使得农业土地资源优势很难有效发挥。

  同时,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还抑制了非洲发展土地节约型的农业生产体系。目前,在一些非洲国家,农业大体上还在沿着扩大种植面积的路径发展,表现为广种薄收的粗放农业。

  与非洲不同,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逐渐形成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农业技术体系,比如有机肥、农作物间套作技术、多熟种植、农牧结合等。这些技术均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从2011年开始,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两个村,展开了通过增加玉米种植密度等一系列劳动密集技术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这一工作采用“逆向资源禀赋”的路径,开发和示范通过劳动力替代资本从而提高土地单产的技术体系。7年来,大约共有1000个农户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该项技术,每英亩玉米连续稳定增产2~3倍。

如何借鉴

  基础设施落后是非洲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其中资金不足被认为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核心问题。而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也是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取得的,其经验对于资金短缺的非洲而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对于大多数非洲国家而言,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形成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域,并将生产按照不同的作物形成连片种植等农业区划工作,是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在资金缺乏不利于发展大型农业基础设施的条件下,非洲国家可以借鉴以工代赈的形式,发展小型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灌溉和农田基本建设。

  此外,一些非洲国家虽然很重视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但往往把政府作用主要理解为资金投入。

  事实上,政府的作用远远大于预算支持。非洲国家的农民大多是传统小农,组织程度低,政府和农民的联系比较薄弱。在资本严重缺乏的条件下,一些非洲国家在农业发展中有必要调整发展思路,比如可以考虑改变追求大规模现代商品化农业的模式,集中力量支持小农发展,以及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的家庭农业。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将中国的干部包村包户的方式,介绍到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虽然一度遇到很多困难,但经过几年的实践,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同时,非洲国家也可以借鉴中国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机制,以及大学研究机构在农户田间建立试验站的经验;借鉴中国科技示范户、科技小院和科技特派员等不同类型的科技推广机制经验,强化农民的组织能力,帮助和推动他们获得技术和信息。

  (作者李小云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来源:2019年2月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