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水稻采购需求

聚土网 2018-09-06 13:55
摘要:水稻纹枯病,别名云纹病、花脚秆,俗称烂脚瘟,属真菌性病害.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是我国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其发生面积、发生频率、造成的产量损失等均居各病害之首.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别名云纹病、花脚秆,俗称烂脚瘟,属真菌性病害.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是我国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其发生面积、发生频率、造成的产量损失等均居各病害之首.此病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秆和穗部,一般受害轻的减产5%——10%,重者可达50%——70%.水稻生长前期严重受害,造成"倒塘"或"串顶",可能颗粒无收.随着在水稻生产上种植密度的增加和施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缺乏抗源,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除危害水稻外,还能侵害大麦、玉米、栗、甘蔗、大豆、花生、芋艿、茭白等作物.

症状识别

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

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楚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中央灰绿色至灰褐色.病斑多而大时,常连接成不规则云纹状病斑,引起叶片发黄枯死.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相似.病情扩展时,外缘褪黄,呈云纹状;扩展速度快时,呈墨绿色,似开水烫伤,叶片很快腐烂.叶片发病严重时早枯,可导致稻株不能正常抽穗,即使抽穗,病斑蔓延至穗部,造成瘪谷增加,粒重下降,并可造成倒伏或整株枯死,有时造成"串顶".稻穗受害,初呈墨绿色,后变成灰褐色.孕穗至破肚期受害严重,常不能抽穗,轻的虽能抽穗,但产生褐色瘪谷.茎部受害,初期症状与叶片相似,后期呈黄褐色,易折倒,影响抽穗、灌浆和结实.

空气湿度大时,病部表面长出白色或灰白色蜘蛛网状菌丝体,以后聚集成白色菌丝团,最后形成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菌核以少量菌丝连结于病部表面,容易脱落.天气特别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一层白色粉末(即为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构成的子实层).高温、高湿最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发展和危害.

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侵染所致.病菌主要有菌丝和菌核两种形态,主要以菌丝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在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春耕时菌核漂浮水面,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时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然后在病斑上长出菌丝扩大再侵染.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急剧加重,病害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受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的菌核也可对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受菌源数量、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栽培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水稻纹枯病是喜高温高湿的病害,发病的气温范围18——34℃,气温28——32℃,相对湿度97%以上最适宜于发病流行.温度主要影响始病期和终止期的早晚,湿度则影响病情发展的快慢和轻重.偏施或迟施氮肥,过度密植、深水灌溉及栽种矮秆阔叶形品种都会使田间郁闭、湿度增加,加重危害.田间菌核的遗留量与水稻前期发病轻重也有关系,田间遗留菌核越多,前期发病率越高.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水稻插秧前,多数菌核浮在水面,随风吹到田边,可用簸箕或纱网打捞干净,并带出销毁.②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做到分蘖浅水、足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

(2)药剂防治.纹枯病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至抽穗期,以孕穗至始穗期防治为最好.要加强田间调查,根据发病时期进行防治.一般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5%——10%,孕穗期达10%——15%时,应用药防治.高温、高湿天气要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7——10天.可每667米2选用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25克,或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或75%纹枯灵悬浮剂50毫升,兑水50升,喷雾防治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条斑病,属细菌性病害,为我国国内植物病害检疫对象之一.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多种野生稻,李氏禾.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60%.

症状识别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半透明小斑,后沿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病斑两端呈暗绿色.病斑上常出现大量串珠状蜜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不易脱落.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观察,病斑为许多半透明的小条斑愈合而成.病情严重时,稻株矮缩,叶片卷曲,远望一片橙黄色.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早期病斑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叶面病斑分泌出来的露珠状黄色菌脓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大田危害状发生规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为稻生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Fang,Ren,Chu,Faan,Wu)Swings],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的病菌,是主要的侵染源,也不排除野生稻、李氏禾的交叉传染.带菌种子的调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伤口侵入叶片,侵入后在气孔下室繁殖并扩展到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叶脉对病菌扩展有阻挡作用,因此病斑呈长条状.病斑上溢出的茵脓菌脓可借助风雨、流水、露水等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在有菌源存在的前提下,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受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及栽培管理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高温(28——30℃)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台风、暴雨,造成叶片大量伤口,有利病菌的传播和侵染,容易引起病害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串灌,也有利该病发生危害.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严防病菌传入,选用抗病品种,科学防治.

(1)加强植物检疫,防止调运带菌种子而发生远距离传播.

(2)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耐病高产良种.②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抵抗力.③湿润灌溉,避免串灌、漫灌.

(3)种子处理.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应先晒种和选种,然后消毒.药剂可选用10%二硫氢基甲烷乳油3500倍液,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42——71小时,捞出催芽、播种.

(4)药剂防治.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关键是要早发现、早防治,封锁或铲除发病株和发病中心.每次台风暴雨后应加强检查测报,控制病害于点初发阶段.发病株或发病中心,大风暴雨后的发病田及邻近稻田,受淹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是防治的重点.可每667米2用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龙克菌悬浮剂100毫升,或24%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5克,兑水50升喷雾.


如有水稻采购需求,点击红色字体与我们联系,采购农产品,就上聚土网。